其次,在教學評價、師生關係等方麵,也存在著諸多因反省認知缺失而帶來的問題。
公開課上,學校領導或聽課教師一旦看到執教者采用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或者課堂氣氛特別活躍,就會滿意地予以肯定,認為這是一堂好課。其實,如果他們冷靜地反省思考一下,就會發現,評價一堂課優劣的標準不在於此,而在於教學目標是否達到,因為“教學是以教學目標來定向的活動”(皮連生語)。如果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很低,那麼無論多媒體使用得多新穎,課堂氣氛多活躍,都隻能算是一堂劣質課。
課堂上還有一種“表演課”,教師竭盡花樣翻新之能事,盡情表演,自己當主角,學生當配角,自己當演員,學生當道具,將學生任意擺布,表演完後,叫好之聲往往不絕。如果聽課者和上課者都運用反省認知思想反思一下,就會發現這種課與教學目的是相悖的。“教”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學”,教學過程是幫助學生學習的過程。教師的作用,是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條件,幫助學生有效地學習。也就是說,教師是為學生服務的,教學過程必須服從並服務於學習過程,應該以學生為中心。而這種表演課卻讓學生為教師服務,以教師自己為中心。這其實是舊時私塾老師的訓誨課、上世紀的串講串問課的時代翻版,實質是完全一樣的——都不把學生放在眼裏,都是為教而教,或者是把教學當作交付一件東西:我交給你了,你就應該收到了,我的任務就百分之百地完成了。
再比如,一些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至今還在信奉題海戰術,每堂課後都要布置大量的作業,學生苦不堪言,生理上疲勞,心理上厭煩;而這些教師卻缺少反省認知思想,不會認真思考一下:是不是題目布置得越多效果就越好?到底該用多少題量學生能夠掌握某個概念規則?用多少題量學生能夠達到自動化的水平?反省認知能力缺乏的教師不但自己無法從教書匠提升到教育行家,而且還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發展,危害不可謂不大。
另一方麵,教師也要發展學生的反省認知能力,要讓他們學會提問:我理解剛才學習的材料嗎?我的方法有效嗎?如果出錯,我能自己發現嗎?……許多學生在學習及遷移上的問題都是由於反省認知技能的缺陷造成的,教師應該引導他們在自我調節、自我控製、自我檢查等方麵進行訓練,從而學會學習。
在學校教育中強化反省認知,教師培訓是關鍵,要全方位的改造與調整他們的教育觀念和知識結構。第一,教師的教育觀念要改變,要對“人的發展”這一教育的終極目標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完整的把握。第二,知識結構要改善充實,首先是本學科的專業知識結構,其次是教育心理學理論,要特別注意的是智育心理學中的學習理論。要善於站在學生學習的角度思考如何教學(教學中很多問題的出現都與教師未跳出自身的圈子,站在學生的學習角度來思考有關)。隻有這樣,學校教育才能在反省認知的思想中得到真正的強化,才能真正的體現教育的人文化、科學化。
\[教育專家點評\]
“反省認知”一詞來源於西方心理學。其別名有“元認知”、“後設認知”等。其核心觀點是人能意識到自己的認知活動並能根據要求對自己的認知活動加以調控。推而廣之,人也能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活動和其他行為並對它們實施調控。這一觀點反映在教育上,教育家們強調自立學習、學會學習和自我管理。因此培養善於自我反思和自我調控的人實乃素質教育的核心。
學生由於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現今教育實踐中的許多做法是與上述教育思想相違背的。王水校長的文章從學校管理、班級管理、課堂教學評價、師生活動以及作業布置等方麵,列舉了種種與培養“自我反思、自我管理以及善於學會學習的人”相悖的現象,並作了中肯的分析。
從發展的觀點看,人們總是先認識客觀世界。然後才認識自己的主觀世界。根據自己的反省認知和社會需要對自己的行為施加調控更是較晚才出現的。所以學校教育中強化反省認知教育是一項持久的任務。王水校長的文章提出的問題值得各級學校領導和教師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