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遵循科學決策的準則
決策準則是對決策活動的判斷標準。西蒙等提出了兩條較有影響的決策準則:
(1)有限理性準則
西蒙認為,現實生活中很少有具備完全理性的假定前提,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決策人很難準確地了解與決策問題相關的情報信息無法確知有多少可供選擇的方案或措施,對決策後果難以準確預料。因此,所有決策都是在有限理性的條件下進行的。
(2)令人滿意的準則
西蒙提出在選擇決策方案時,應以“滿意”準則代替“最優”準則,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就是遵循這個準則的。滿意決策是由時間和資料的有限可獲得性,及周圍環境中大量不確定性導致的結果,也是有限理性的結果。
3、遵循科學決策的過程
經驗告訴我們,一些校長一旦事務繁多,特別通緊急任務或出現意外問題時,就手忙腳亂,難分主次,導致決策失誤。掌握科學決策的程序方法養成科學決策的習慣是校長應具備的重要素質。
(1)發現問題
發現問題是決策過程的起點。隻有首先發現問題,才能通過決策解決問題,而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困難得多,也重要得多。
(2)確立目標
目的性、意識性和預見性是人類行為的本質特點,決策活動就是人們在行動之前,對行動的秩序及效果的設計、選擇和預測,沒有目標的決策是盲目的決策,確立了正確的目標就等於解決了問題的一半。
(3)擬定方案
方案是人們為實現特定的決策目標選擇的某種途徑和手段,它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從設想、構思、論證,到設計、完善,有一係列的工作。
(4)選擇方案
選擇方案是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方案中作出抉擇的過程,其關鍵是如何在眾多的備擇方案中選出最佳方案或滿意方案。
(5)試驗實證和普遍實施
試驗實證是決策方案的初步實驗檢驗階段,凡重大決策,都必須進行局部試驗,通過小範圍、小規模的試驗來檢測決策理論模型的穩妥性、可靠性和實際價值。普遍實施是將決策規定的內容付諸實踐的過程,決策的目的不是研究問題,而是解決問題。
(6)決策修正和追蹤決策
決策修正是指在決定方案中,根據實際需要,對原方案的某些部分進行修正,它不涉及決策目標的變化。追蹤決策實質上是對原來的問題至新進行決策,它涉及原有目標的變更。並非必經程序,有時不作出任何新的決策,可能正是最好的決策。
4、樹立決策的“成本意識”,當斷則斷
有關領導成本的研究,有些學者提出其中存在決策成本,其公式是:決策成本=(目前存在的問題所帶來的損失+論證過程中的耗費+決策實施中所耗人力、物力、財力)×決策全過程所用時間。顯而易見,必須縮短決策全過程所用時間,時間越長,所費越多。存在的問題所帶來的損失也越嚴重。一遇到需要作出決策的問題,不少學校校長表現出猶豫、拖延或以其他方式拒絕下結論。“需要更多的事實”常常是校長推遲決策的借口。作為校長應該認識到,所有決策中都隱藏著風險,不存在沒有風險的決策,一個管理者也從來沒有得到過所有的事實根據,他在沒有得到所有根據之前必須做出決策。正如彼得·德拉克所言,把決策看成難題,而不是把它當作機會的管理者實在太多了。另外在處罰性、否決性的決策中還存在著因互相推諉而造成的決策延誤,此風可惡!
5、鑒別決策問題的類型,善於進行非程序化決策
校長應善於鑒別程序化決策的問題與非程序化決策的問題,在學校管理係統中組織層次越高,處理非程序化決策問題越多;組織層次越低處理程序化決策的問題越多。
要做出正確的決策必須弄清問題的類型與矛盾所在。問題的類型和主要矛盾搞錯了,必然做出錯誤的決策。如果將程序化問題當成非程序化問題處理必然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事倍功半。由於沒找到問題的症結,沒有建立規則的程序,下次出現這類問題仍然要領導者解決,必然浪費領導者的精力。如果把非程序化問題當成程序化問題來解決,必然是無視已經變化的情況和新的矛盾,沿用舊法來處理。也是不可能正確的。在社會轉型時期,新、老製度的並存,在處理老教師和中、青年教師的有關問題上少不了一些“例外事件”。不確定事項的處理正是一種非程序決策,是校長這一管理層次所必須麵對的,也正是管理的難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