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應當將程序比問題通過製定一定的政策、建立規章製度與程序後交由下級處理,而將主要精力用來處理重大的原則性的影響到學校未來的大量程序化決策。
現在學校大多數實行的是“校長負責製”的管理體製,這表明在學校內部的決策機製是“校長主導型”。學校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關鍵取決於校長的素質,為此,校長仍應具備以下幾點素質:
(1)正確的價值觀
決策的核心是選擇、選擇的基礎是對事實和價值的判斷。不論是事實判斷還是價值判斷,都是以決策者的價值觀為依據的。西蒙認為,組織決策通常同組織使命、效率、公正和個人價值這四方麵的價值標準有關,並應求得各方麵價值觀的平和協調。要提高教育決策的有效性、校長應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在現代社會、科學的教育價值觀應該是既能夠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符合並推動社會進步,又能夠滿足人的自身需要。並促進入的發展的教育,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教育。
(2)專博結合的T型知識結構
麵對著日益膨脹的信息量,決策者的知識結構猶如一把篩子。合理的知識結構能使決策者從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及時、有效地篩選出必需的和有用的決策信息;不合理的知識結構則會使決策者麵對茫茫的信息海洋不知所措,或讓有用的信息失之交臂,或為魚龍混雜的假信息所左右。要有效篩選教育信息,學校校長則應具備專博結合的T型知識結構。這種知識結構既有利於校長思維的不斷深化,又有利於校長思維的不斷擴展。做一個“學習型”校長。
(3)良好的思維品質
許多專家認為,決策在本質上是一個複雜的思維過程,因此,良好的思維品質對形成有效的決策至關重要。一般說來,校長決策思維品質具有思維獨立性、思維創新性、思維預見性、思維深刻性、思維係統性、思維開放性等。
除此之外,校長要善於覺察,相信自己的直覺,能夠正確的處理人際關係。
校長治校的實踐與探索
實踐證明,如果校長在治校時能夠建立新的學校管理體製,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創辦特色學校,那麼他對學校的發展將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校長治校要建立一個高效的決策和執行機製
校長治校主要是通過學校管理來實現的。在學校管理過程中既體現校長的辦學思想、管理水平和決策判斷能力,同時也體現校長治校的實績。校長治校主要包括三個方麵:即辦學目標與管理、質量目標與管理和教職工隊伍建設與管理。通過上述的管理使學校工作和諧、協調,有序、高效。校長治校能很好地滿足這一要求。
過去的學校領導體製,不論是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還是校長分工負責製都存在有權無責,有責無權,責權不分,互相扯皮的種種弊端,嚴重影響到領導決策、實施和辦學的效益。現代管理原則之一是強調職、責、權、利的明確和統一。現行的校長負責製不同於過去的任何一種領導體製,它是改革開放的產物。領導體製是屬於上層建築的範疇,它直接為政治和經濟發展服務。現行的校長負責製,職責明確,使校長能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推行治校方略,完全克服了過去互相推諉,議而不決,互相扯皮,貫徹不力的現象。行為科學權力論認為:領導者具有兩種權力,一種是通常說的職權;另一種是個人權力,即個人的威望或權威。校長負責製為校長提供了職務權力,能對他人產生外推力的影響作用。“兩聘、兩製、一包一獎”的六項改革措施,為校長治校提供了可靠的權力保證。北京五中的十年實踐表明:實行校長負責製,支部保證監督,教代會參與民主管理,極大地提高了辦學效益,使這一教育改革所產生的新的領導體製充滿生機和活力。
在校長的治校過程中,必須注意重大問題決策群體化,即決策要發揮書記、副校長等一班人的群體智慧,集體研究,一次到位,形成“人人心中有目標,千斤重擔大家挑”的局麵,盡可能減少決策上的失誤;而在指揮實施過程中則由校長統一指揮,分工負責,各司其職,互相監督,以確保效率。
二、校長治校要從實際出發,形成教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