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王水在反思中提高,在創新中進步(6)(1 / 2)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關於校長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引起人們的關注,“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已成為人們的共識。那麼,在教育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這種大趨勢下,我們該怎樣認識當今校長的角色與職能?在此對清華校長職業化研修中心執行主任王繼華和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管理學院副院長褚宏啟教授對此問題的不同觀點進行闡述,主要是希望能夠引起專家學者和廣大校長對這個問題的深入思考。

一、王繼華主張:走向校長職業化

近來,有這樣一位人物,經常出現在麵向校長的講壇上,以他富有衝擊力的思想以及富有感染力和號召力的演講才華,一次次贏得校長們的掌聲。他就是清華校長職業化研修中心執行主任王繼華。

職業化校長是指專門從事學校經營和教育服務的專業校長,它不是一種職務,而是指一個具備某種能力和精神特質的社會群體。校長職業化就是要把校長從官本位的傳統束縛中解放出來,由任命製的事業管理者轉變為聘任製的產業經營者,由執行計劃的職務校長轉變為關注市場的職業校長。

要想使校長真正成為具有曆史內涵和時代特征的社會職業,僅僅有一個承認校長是職業的靜態結論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進入動態的“化”的過程。“化”就是發展,就是揚棄,就是觀念的與時俱進。校長要走向職業化,在觀念變革上要實現下麵三個方麵的轉化:一是淡化校長的職務觀念,強化校長的職業觀念。職務要求是一種特定的要求,校長容易恪守職務權限,遵從上級指令,積極性、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發揮,缺少麵向市場經濟自主應變的能力。職業要求是一種立足市場的社會化要求,客觀機製激發了校長的自主意識、競爭意識和敬業意識。校長的業績和辦學質量要接受市場的檢驗而決定棄取,因而職業校長更關注市場,尊重客觀規律,更不遺餘力地改革創新。校長職業化是全麵提高教育質量的根本保證。二是淡化校長的權力觀念,強化校長的能力觀念。以權治校突出的是行政意誌,講的是服從。市場經濟不看重權力而看中校長的能力。隻有具備職業能力的校長,才能辦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與時俱進的教育。三是淡化校長的教育事業觀,強化校長的教育產業觀。教育是事業還是產業?不同的觀念決定教育有不同的發展途徑。囿於事業觀的校長重管理而輕經營,主觀割裂了教育與經濟的聯係,而遵循產業觀的校長則要把教育經營提上重要位置。校長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運營教育資源,不僅是育人的需要,而且是教育與經濟結合的需要,更是教育產業自身發展的需要。

校長職業化的提出不是任何天才頭腦的主觀構想,而是時代的昭示、社會的呼喚,是一種順應教育改革發展曆史潮流的律動。從國際背景來看,知識經濟的高科技角逐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短兵相接態勢,都把教育競爭推向前沿。不懂市場、不會經營的校長,很難同國際競爭對壘。從國內背景來看,經濟體製的轉軌,必然引發教育體製的變革,校長的職能也將隨之發生變化。在計劃經濟體製下,教育由政府統管,校長是政府任命的一種行政職務,並按政府指令以行政手段管理學校,擁有職務權力,稱為“職務校長”。而市場經濟體製,則要求對教育實行市場行為的管理,校長是一種受聘於市場的職業,按聘約規定的職業崗位要求憑職業能力履行管理、經營學校的責任,擁有職業能力,稱為“職業化校長”。這種理念的提出,其實就是要求校長從權力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實現職業能力與職務權力的合理嫁接。校長職業化的要害,就是要衝破傳統計劃體製的束縛,用能力為本的市場用人機製取代權力為本的計劃用人機製。

校長是職業還是職務?在中國,校長似乎從來就沒有被認作是一種職業,尤其是中小學校長。地方某個官員調動,實在無法安排,就讓他到學校去當個校長;某位教師工作甚佳,需要褒獎,就提他當個校長。因為人們通常把校長理解為一種職務,而職務又與具體的待遇相掛鉤。比如處級校長、科級校長,而我們似乎忘卻了校長更是一種職業,一種需要有相應的專業精神、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職業。校長是職業還是職務,這裏隻有一字之差,但職務是同教育事業和計劃經濟相聯係的概念,職業是同教育產業和市場經濟相聯係的概念,二者內涵的差異決定了職業校長和職務校長的時代使命的差異。職務校長是管理教育事業的校長,職業校長是經營教育產業的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