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舉例說明對婦女經、孕、胎、產的脈診,在臨床上必須脈證合參。
(十)診小兒脈
小兒脈短分部難切診一指定三關
五歲六至為平脈三歲一息八至安
當辨浮沉分表裏更審數遲察熱寒
弱強可知虛與實邪正還須急緩參
【注】診小兒脈與成人不同。因小兒寸口脈小,難以分三部,診易驚哭,脈氣亦亂,難於掌握。後世醫家多采用一指總候三部法,即醫生用左手握小兒手,對三歲以下的小兒,用右手指按小兒高骨脈上,分三部以定息數,同時輔以望指紋;對四歲以上小兒,則以高骨中線為關,以一指向兩側滾轉循三部,對七、八歲可以挪拇指診三部,九、十歲以上,可次第下指依寸關尺三部診脈;十五歲以上可按成人三部診法進行。
小兒脈象主病:五六歲小兒,一息六至為平脈;八九至為數;四五至為遲。三歲以下,八至為平脈。隻診浮沉、遲數、強弱、緩急,以別陰陽寒熱,邪正盛衰,不詳求二十八脈。脈主病以浮數為陽,沉遲為陰,強弱分虛實,緩急測邪正。數為熱,多屬腑;遲為寒,多屬髒。沉滑為食痰,浮滑為風痰。緊主寒,緩主濕,大小不齊為滯。小兒腎氣未充,脈氣上於中候,無論脈體素浮素沉,重按多不見。如重按仍見,便與成人牢實脈同論。
(十一)脈診與其他三診的關係
切脈四診必合參單憑切脈不周全
四診八綱作診斷錯雜真假辨何難
【注】病脈是四診中的主要內容,對於脈診的作用,應有正確的認識。即不能低估它的診斷價值,亦不能視之為惟一可靠的診法。要克服那種“單憑切脈便可診斷疾病”的片麵看法。四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過分強調切脈而忽視其他三診,或不重視切脈,都是不對的。隻有四診合參,獲得關於疾病的材料詳盡全麵,才能據以作出正確的診斷。所以必須強調望聞問切四診合參。
《醫門法律·矯世惑脈辨》說:“古人以切居望、聞、問之後,則於望聞問之間,已得其病情矣,不過再診其脈,看病應與不應也。若脈與病應,則急而易醫;脈與病反,則凶而難治。夫《脈經》一書,拳拳視人診法,而開卷之首,便言觀形察色,彼此參伍,以決死生,可見望麵問切,醫之不可缺一也”。此段評論是較為恰當的。
二、按診
按診是醫生用手指的觸覺對病人體表的一定部位進行觸摸按壓來診察疾病的方法。主要內容有按肌表、按手足、按胸腹等。
(一)按肌表
1.察寒熱
按尺膚察寒熱情初熱久輕表證明
初輕久熱裏實熱肌膚熱泛虛癆成
【注】以手摸病人尺膚(即由腕至肘部的皮膚)的冷暖可以察知疾病的寒熱性質。凡熱證則尺膚熱,寒證則尺膚寒,初按熱重久按熱輕者是表熱,初按熱輕而久按熱甚者是裏熱,按之肌膚熱泛,自內向外透發,兼有潮熱盜汗者,是虛癆證的骨蒸潮熱。
2.察潤燥
皮膚潤澤津未傷或為汗出玄府張
幹燥無津傷津液肌膚甲錯瘀血詳
【注】捫肌膚的潤燥可以察知有汗無汗和津液的盈虧。凡肌表潤澤為有汗或津液未傷,是玄府開張,汗液外出的表現。皮膚幹燥為無汗或津液已傷,若病人皮膚枯燥,肌膚甲錯,為內有瘀血之征,或見於幹血癆的病人。
3.察腫脹
手壓肌膚腫脹清水腫氣腫要分明
按之不起為水腫舉之即起氣腫成
【注】以手指按壓病人肌膚腫脹處,可以判斷是水腫還是氣腫。皮薄色澤,按之凹陷,舉手不能隨之而起者,是水腫,皮厚色老,按之凹陷,手舉即起者,是氣腫。
4.察瘡瘍
硬腫不熱屬陰證高腫烙手陽證名
無膿不痛按之硬頂軟波動是化膿
膿在淺表輕按痛重按方痛在深層
【注】凡瘡瘍按之腫硬不熱、平塌漫腫者,屬陰證;紅腫熱痛,按之根盤緊束者,屬陽證;按之硬而熱輕,或按之僅覺腫而不痛者,是未成膿;按之邊硬頂軟熱甚者,是已化膿;按之即痛者,是膿在淺表;重按方痛者,是膿在深部,按之有波動感者,是膿已形成。
(二)按手足
陽盛熱熾手足熱陰盛陽虛手足寒
身冷肢厥寒厥證身熱肢冷熱鬱煩
外感表證手背熱手心熱重內傷纏
【注】撫按病人手足的冷暖情況亦可察之疾病的寒熱性質。凡病人手足俱熱者,多屬陽盛熱熾;手足俱涼者,多屬陽虛陰盛;如病人身涼手足寒,是寒厥證,為陽氣不足,病多較重;如病人身熱手足寒,是熱厥證,為邪熱鬱閉,陽極似陰。若病人手背熱甚,多為外感發熱;手心熱甚,多為內傷發熱,屬虛熱纏綿不愈。
(三)按胃脘
心下硬滿按之痛水氣實邪結胸名
濡軟不痛胸痞證邪熱阻滯胃虛成
【注】胃脘是指劍突下的部位,即上腹中部,為胃所在之處。若按之硬滿疼痛者,名結胸,屬實證,因水氣實邪結聚胃脘所致。若病人但覺胸悶,按之濡軟而不痛者,名胸痞,屬虛證,多因胃府虛弱,或有邪熱阻滯胃脘所致胃氣虛損而成。
(四)按腹部
腹部痛脹辨虛實拒按實證喜按虛
叩之如鼓腹氣脹如囊裹水水膨知
症積硬痛有定處瘕聚無形痛可移
腸癰右下腹拒按包塊按移是蟲積
【注】凡腹痛喜按者多屬虛證;拒按者多屬實證。腹脹叩之如鼓,小便自利者屬氣脹;按之如囊裹水而有波動感,小便不利者屬水臌。腹內積塊,按之堅硬,推之不移,痛有定處者為癥積,多屬血瘀;按之無形,時聚時散,痛無定處者,為瘕聚,多屬氣滯。右下腹痛拒按,抬手痛甚者為腸癰。繞臍而痛,痛起包塊,時聚時散,推之可移動者,為蟲積。
附:按俞穴
【注】按俞穴,是按壓體表上某些特定穴位,以了解這些穴位的變化與反應,從而推斷內髒的某些疾病。
俞穴分布在脊柱兩側旁開一寸五分的足太陽膀胱經經線上,是經絡氣血在體表聚集、通過的重點部位,是五髒六腑之氣轉輸的地方。
凡某一髒有病可以通過經絡的聯係而在其相應的俞穴處出現一定的反應,如有壓痛點,或壓之有快感,或有結節、條索狀物等。因此,按俞穴可作為診察髒腑疾病的參考。
如肺病可在肺俞穴摸到結節(或在中府穴處亦有壓痛);肝病可在肝俞穴有壓痛(或期門穴處亦有壓痛);胃痛可在胃俞穴處有壓痛(或在足三裏穴處亦有壓痛)等等,均可作為對內髒疾病輔助診斷。如《靈樞·背俞》說:“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
此外,髒腑有病,也可在該髒腑所屬經絡的某一穴位有壓痛,尤其是各經絡的原穴處有壓痛,如腸癰可在大腸經下合足陽明胃經的上巨虛穴(足三裏下三寸)處有壓痛;肝病可在肝經的原穴太衝(足大趾歧骨陷中的行間穴上二寸)處有壓痛等,也可作為診斷本髒疾病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