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高中化學教材必修1《硫和氮的氧化物》“SO2的化學性質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根據已有化合價、酸性氧化物知識,預測出SO2可能有氧化性和還原性、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等化學性質,然後給學生提供適當的儀器和藥品,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推測是否正確。
(二)“自學輔導”教學模式
自學輔導教學,即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自主思考、自主解決問題,教師隻提供一些必要的幫助和輔導,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具有較大的彈性。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獨立思考,培養學生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模式適合教學要求不高、知識點不多的教學章節中。
“自學輔導”教學模式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在“自學輔導”過程中,切實地提高了其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自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率和節約了教學時間。
(三)“活動”教學模式
活動教學,即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為基本特征,以實現學生多方麵能力綜合發展為核心,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麵提高為目的的一種新型教學觀和教學形式。
活動教學結合課堂上的書本知識,讓知識“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在學生充滿創意和激情的活動中,使學生在活動中迸發出學習和探索科學智慧的火花。
高中化學教材必修1《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的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閱讀相關書籍,查閱相關網絡,針對合金和鋁製飲料罐的兩個話題,讓學生以“合金的成分、性質和用途”為主題並針對是否應該停止使用鋁製飲料罐的主題,自行寫一篇論文或者開展演講賽的形式進行非常規模式的教學。
活動教學的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很強的學習興趣,有很強的自主分析和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有著亟待激發的科學探索精神。
(四)“教授-注入”教學模式
“教授-注入”教學,即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是信息的來源,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協調者。
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但並不意味著課堂教學中“教授-注入”教學模式就不再符合時代潮流,已不適應時代要求了。新課程並不排斥必要的“講授注入”,而是對講授注入的要求提高了,教師要在深刻理解教材教學目標、重難點知識、教學生成過程等相關學科基本要求後,深挖教材知識的內涵和外延,選擇關鍵性問題、重點問題,切中要害、一針見血地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講授注入。
高中化學教材選修5《烴和鹵代烴》和《烴的含氧衍生物》等章節,隻是簡單地呈現了一些常見的、簡單的有機物的結構式、物理性質和常見的化學性質,這對於學生係統學習有機化合物知識、遷移有機化學知識很不利,且這些知識形成一個知識係統和網絡對於學生來說是很難做到的。因此,教師在進行這些章節的教學中,對於各有機物按照結構簡式、結構式、電子式、分子式(繼而分子通式)並通過結構式分析其結構特點對“結構”進行“四式一特”分析,繼而簡單地認識代表有機物的物理性質,並係統地分析各代表有機物的化學性質,始終如一地按照“結構→性質”這條教學主線建構有機知識係統。
實踐教學活動表明,“教授-注入”教學模式不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會是課堂教學模式中其他教學模式不能替代的。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說,教師也是課堂教學的“大主角”。特別是使用了新版本的新課程教材後,在實際教學中發現新教材的知識點在連貫性、係統性方麵很薄弱。尤其是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空中,建構知識結構、理清知識脈絡、弄明重點和難點,使知識結構化和係統化,“教授-注入”教學是不可替代的。
綜上所述,所謂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時空中進行,並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一種教學方式。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學課堂往往是多種教學模式的雜糅和交叉應用。也可以說,教學並無固定的模式。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在實際教學中,師生交往的方式、方法、地位、角色、關係、相互作用應因時、因地製宜地服務於教學,而不能一味地追求某種教學模式,而應追求有效的教學,務實教學,讓教學真正地服務於學生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