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教師轉變角色:應做學生的心靈導師(1)(3 / 3)

總之,沒有學生的心理健康,就談不上學生的健康成長,作為新時代的教師,必須掌握一些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去探索、判斷、分析、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征,關注學生心理變化,幫助學生消除心理壓力,幫助學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二、引導學生走出對網絡的迷戀

如今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走進網絡世界學習知識,享受樂趣,也有許多未成年人過度沉迷網絡不能自拔,最後荒廢學業,萬物而喪誌並導致一係列問題的發生。網絡這把“雙刃劍”正在無情地吞噬著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上網而逃學、離家出走、搶劫甚至猝死網吧的事件也屢屢發生。麵對孩子上網成癮,有些家長非打即罵,結果卻導致孩子自暴自棄,有些家長企圖用眼淚感化孩子,卻收效甚微。如何引導青少年正確使用互聯網、預防和糾正青少年網絡成癮,成為學校、家庭教育一項艱巨而緊迫的任務。

既然問題出在這裏,那麼教師就應多花時間,多想辦法,在班級中開展多種有益、有趣的活動,使之融入各種活動中,有事可做,轉移注意力。他們有一點點小成績、小進步,教師都應該及時鼓勵。

某學生上網打遊戲成癮,老師多次耐心地教育,要求他在上網時查找與課文有關的資料。然後,在課堂上,讓他來當小老師,替同學排憂解難,使之獲得成就感,讓他慢慢地從上網玩遊戲到上網查資料,有效地利用網絡。後來,他在作文裏寫道:“以前我隻知道上網打遊戲、看電影、聊天,現在我能上網查找資料了,發現網絡裏麵原來還有這麼多有用的知識我沒學到啊。我還可以利用在網上查到的資料為班上同學解決疑難問題了,是老師讓我找回了昔日的學習信心。”

學生迷戀網絡並不是一個人或者某個家庭的問題,它的出現有一係列的社會原因,所以解決這一問題也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學校老師提高對網絡的認識,開展學生上網教育,提高校園上網場所和上網監控的質量,豐富校園生活。愛的力量是無窮的。因此,教師對迷戀網絡的學生應少一點冷落多一些尊重,少一點歧視多一些理解,少一點排擠多一些關愛,讓師生之間構建一個平等的溝通交流平台,讓班級充滿愛心,讓師生充滿親情。

(一)了解網絡,以網製網

首先,使家長明確:迷戀網絡是現在中學生都不得不經曆和麵對的問題,不要一下子就覺得孩子有了上述行為就變壞,不可救藥,天塌下來了。所以平時要多與孩子進行心靈溝通,家長的心境要豁達地麵對網癮,避免嘮叨、訓斥、武力教育行為,防止逆反心理的產生,導致孩子拒絕與父母溝通,不願意回家。

其次,讓家長做到“知己知彼”,了解網絡常用語言,如“RPWT”是“人品問題”的拚音簡寫,“PK”是指網遊中的某個玩家攻擊在線其他玩家的行為,“投胎”是指廢棄刪除原有角色並重新注冊新角色,“廢柴”是指實力不強、不中用的玩家等。通過這些“行話”和孩子交流,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對目前流行的遊戲,教師和家長也要對其“成癮程度”有所了解,從而防患於未然。

其次,讓家長了解孩子的網癮程度,知道孩子到底是在玩什麼上癮。一旦孩子上癮,家長依靠一味封堵的方法隻會導致他們的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反而會將其推向網癮深淵。孩子對自己的網遊成就都是很滿意的,家長可以抱著學習的態度向孩子詢問,這時要同時運用“親情”和“技術”。

(二)借助合力,形成動力

要想幫助愛上網的學生戒除網癮,使他們轉變,單靠教師一個人單槍匹馬地開展工作,即使教師有三頭六臂也難以達到一定的成效。必須借助於家庭和學校的整合教育,促使學生有所轉變。教師通過家訪詳細地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及其成長經曆。這樣做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在多次教育之後,學生依然不能戒除,那麼,教師必須及時通知其家長並相互交流教育方法,在達成教育方法一致的基礎上,讓父母與之溝通。家長也應正確認識網絡的利弊,采取正確的教育方法,疏通其思想。另外,教師應讓家長盡量少給他們零花錢,從根本上斷絕其上網的經濟來源。或者要求他們對每一筆零花錢作詳細地開支記錄,形成一本開支明細賬本,這不僅利於培養學生的理財能力,又增強了學生的自控能力和提高網癮的免疫力。如果效果還不明顯,可由學校德育處和心理輔導室對他們進行德育教育或心理疏導。教師整合學校、家庭教育這股教育合力,共同戒除其愛上網的毛病。

(三)心理說明,自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