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教師轉變角色:應做學生的心靈導師(5)(1 / 3)

活動月的第三周主要開展“班班辦故事小報”的活動,各個班級將上2周“人人講正氣故事”活動中搜集到的故事進行整理、挑選,設計出自己班級以正氣人物故事為主的手抄報,學校將這些手抄報在校園內展出,供大家閱讀、學習。活動結束後將學生搜集的故事進行歸納整理,彙編成冊,為以後持續地開展此項活動提供了校本教材。

(3)周周要宣傳影片

活動月中,充分利用學校的網絡電視係統,播放歌頌正氣人物的影片,並組織一次觀後感評比活動。

3.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我們以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與訓練為抓手,把它貫穿於學生自我控製能力培養的始終。具體做法有:

(1)開展行為規範合格班的評比

學校製定《行為規範合格班評比細則》,采取每日檢查打分、每周公布結果、每月考核等辦法,加強行為規範的監督檢查力度,學期末評比出行為規範合格班、先進班、示範班若幹個,起到激勵先進、鞭策落後的作用。

(2)從點滴小事抓起

教育無小事,健康人格的大廈都是從點滴小事中建立起來的。如學習上,從工工整整寫字、課上專心聽講、按時完成作業等抓起來;校園文明行為上,從不亂扔紙屑、不亂吃零食、不亂騎車、不亂奔跑等抓起。運用心理學正負強化法、代幣製、行為契約法等行為塑造與矯正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習慣。

(3)從小抓起,從早抓起

專家認為3~12歲是兒童形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期,孩子求智長能的欲望強烈,可塑性大,容易接受成人對其行為的訓練。學校必須把這件惠及孩子前途和命運的事辦好,用好的行為習慣規範學生的行為。教師要抓三個“第一”,即9月開學的第一堂課、第一周及第一個月。要想辦法做到,第一堂課印象深刻,第一周建立威信,第一個月形成習慣。新接一個班必須全力以赴把學生的紀律、要求、習慣及早建立起來,這樣才能逐步形成一個紀律嚴明、學風濃厚、團結向上的班集體。

4.以活動為載體促進自控能力的發展

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扮演各種角色,承擔各種職責,學習各種規範、行為準則。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的行為規則可逐步轉化為主體意識,並實現自我對行為的控製和調節。教師應研究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對哪些活動感興趣,通過組織這些活動幫助學生養成遵守一定規則的行為習慣,由外控到自控逐漸形成自控能力,提高自控水平。

5.充分發揮家長、學校的作用

在導致兒童自我控製缺乏的因素中,父母的溺愛、放任和錯誤認知是導致孩子自我控製要求缺乏的重要方麵。針對這一狀況,教師應有計劃地通過家長、學校舉辦專家講座、家校教育沙龍等活動,指導父母加強對孩子自我控製的要求,從而更好地發展和提高兒童的自我控製能力。

(四)在中學階段應如何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1.激發學生的自我管理動機,保護其自我管理願望

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必須依靠學生自身的內在要求。因此,創設優良外部環境,激發學生的自我管理動機,保護其自我管理願望,顯然是非常重要的。

班主任應努力建設一個能夠滿足多種心理需要的良好班集體,在班級內部營造一種和諧、協調的心理氛圍。盡量增強集體對每一位學生的接納程度,不能使一個學生感到被冷落,鼓勵每一個學生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和參與班級工作。在活動過程中啟發和引導學生發現、肯定、欣賞自我價值,並進一步提供機會使其表現自我,使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得到盡可能的發展。這是建立積極的自我管理意識的最重要的措施,對後進生和自卑感較重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教育實踐表明,一些學生之所以自我貶低,自暴自棄,主要是由於自我概念消極,認為自己毫無價值造成的。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首先利用各種方式如主題班會、征文比賽、歌詠比賽及其他文體活動,幫助他們培養起“別人行,我也行”“我是一個有用的人”“我並非一無是處”等自我肯定意識。同時盡可能創造條件讓他們展示優點;有效地提高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此基礎上先逐步引導學生勇於麵對自己的弱點和不足,進行“興趣誘變”。鼓勵他們知難而進,全麵發展從而實現自我管理動機的戰略轉移和全麵擴大。鑒於中學生心理尚不夠成熟和穩定,自我管理過程中容易脫離現實,急於求成和對困難估計不足,往往會出現反複。班主任應及時鞏固其自我管理的動機,保護自我管理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