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納新
2009年7月13日至17日,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以下簡稱國際台)與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方向”調頻電台合作,連續五天舉辦“來自烏魯木齊的聲音”中土網絡對話。圍繞烏魯木齊“7·5”事件、我國的民族政策、維吾爾語言文化的保護與發展、新疆穆斯林的宗教生活等內容,與土耳其受眾展開互動對話。來自“方向”電台的數據顯示,超過116萬人通過該台收聽了“來自烏魯木齊的聲音”。據國際在線提供的數據,5小時直播期間,土耳其文網專題頁麵訪問量為10053人次,直播頁麵訪問量為33462人次。“來自烏魯木齊的聲音”中土網絡對話在尋找有效傳播渠道,改變傳播方式,提升傳播有效性方麵所進行的成功嚐試值得致力於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的我國媒體借鑒。
一、借船出海——尋找有效傳播渠道
“7·5”事件發生後,土耳其媒體以不實和片麵之詞攻擊我國的少數民族政策,對不明真相的土耳其民眾造成惡劣影響。傳播客觀事實,澄清是非,以正視聽,成為我國對土耳其傳播媒體義不容辭的職責。國際台土耳其語部選擇與其有12年合作交流曆史的伊斯坦布爾“方向”電台共同舉辦“來自烏魯木齊的聲音”中土網絡對話直播。“方向”調頻電台在土耳其全國性電台中收聽率位居前10位,固定聽眾超過200萬。與它的合作使我國媒體的聲音得以通過土耳其本土的播出平台,直達受眾,突破了我節目在當地落地的政策壁壘,解決了我對土耳其傳播缺乏有效傳播渠道的問題,為實質性地提升傳播效果,實現傳播目標奠定了基礎。
“借船出海”為國際台贏得了“方向”電台的固有聽眾,同時,安卡拉“自由”電台、《土耳其新聞報》等多家土耳其媒體也加盟直播、轉播,或轉載報道了直播節目內容。對話舉辦期間,土官方的阿納多盧通訊社等多家主流媒體增加了對國際在線土耳其文網絡新聞的轉載量。
在我國國際傳播網絡搭建完善之前,借助國外主流媒體提供的平台,向世界說明中國,傳播中國之聲,是我媒體提升國際傳播有效性的捷徑。
在全球範圍內構建我國的國際傳播網絡是一項浩大的係統工程,涉及各國法律、政策、意識形態等諸多壁壘,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在現階段,通過“借船出海”,與外國媒體共同製作播出節目,可以解決我媒體開展國際傳播無本土化傳播渠道的難題,有效提高我方發布信息的到達率。同時,“借船出海”有利於淡化我媒體國家宣傳機構的色彩,有利於外國受眾接受我方的信息和觀點。
二、從宣傳向傳播轉變——有效傳播之根本
國際台台長王庚年在《國際傳播探索與構建》一書中指出,宣傳與傳播存在著本質的區別。宣傳蘊含著單方麵的表達和灌輸,缺乏雙向交流,在傳媒全球化和信息傳播多元化、大眾享有高度信息選擇權的今天,它在某種意義上已是一個過時的概念。傳播,即信息的傳遞和共享,強調的是雙邊、多邊的交流與溝通,本身不帶有什麼意識形態的色彩,具有較強的客觀性。長期以來,我國國際廣播被定位於“對外宣傳”機構,宣傳意識的強化和傳播理念的淡薄,導致傳播實效難以彰顯。[1]中土網絡對話之所以取得明顯的傳播效果得益於從對外宣傳向國際傳播的觀念轉變。
(一)貼近受眾需求實現有的放矢
中土網絡對話舉辦期間,國際台新聞中心根據新華社電訊、國際台記者采訪稿等稿源共編發62條涉疆中文通稿,供全台多語種播出平台選用。其中反分裂、維護穩定相關內容的稿件如《〈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表示穩定是新疆發展繁榮的生命線》等35條;“7·5”事件動態報道如《“7·5”事件死亡人數升至192人》等11條;有關媒體“7·5”事件報道的消息如《28國116家媒體的記者采訪烏魯木齊“7·5”事件》等6條;《今年新疆重點項目計劃完成投資超過900億元》等經濟類報道6篇;《烏魯木齊清真寺主麻日向教民正常開放》等與宗教有關的消息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