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土受眾的需求和特點,“來自烏魯木齊的聲音”中土網絡對話用四期節目時間重點關注維吾爾語言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新疆維吾爾族群眾的經濟、文化和宗教生活。14位節目特邀嘉賓中有10位維吾爾族人士,其中6人來自文化界,2人來自宗教界。他們在節目中用維吾爾語講述自身學習、保護、發展維吾爾語言文化的經曆以及作為伊斯蘭教信徒的宗教生活,回答土耳其受眾的提問。宗教界嘉賓有關7月17日主麻日聚禮情況的講述以及文化界嘉賓有關新疆木卡姆藝術團訪問土耳其、《突厥語大詞典》翻譯工作的講述拉近了節目與土耳其受眾的距離,在中方想要傳播的信息(我國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公民擁有宗教信仰自由)與土耳其受眾的信息需求(維吾爾語言文字是否在消亡?維吾爾族是否被同化?)之間找到了結合點。
國際傳播的對象是語言、文化、信仰、思維模式與我都存在巨大差異的外國人,若不了解傳播對象國獨特的國情、文化語境,不考慮受眾的接受心理、政治態度,不加區別地盲目開展對外宣傳,隻會適得其反,造成受眾逆反心理。開展有效國際傳播的前提是準確把握目標受眾的興趣點和對信息的需求,切實做到內外有別,有的放矢。
(二)放棄主觀說教傳播客觀事實
瀏覽上文所述的62條涉疆報道稿件,有41條是支持我政府維護穩定的表態性稿件,如《〈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說要依靠各族群眾維護新疆穩定》,表態性稿件占涉疆稿件的66%。報道客觀事實的稿件如《今年新疆重點項目計劃完成投資超過900億元》21篇,僅占34%。在表態性稿件中,68%的稿件是300字左右的消息,隻簡單陳述觀點立場,不列舉任何客觀事實支持其觀點。
在中土網絡對話舉辦之際,土耳其受眾對“7·5”事件存在諸多疑問。在7月16日的第四場對話中,節目邀請了三位身處新疆的嘉賓。三位平民嘉賓以樸實的語言,鮮活的親身經曆向受眾講述“7·5”事件真相,回答聽眾有關新疆少數民族生活等方麵的提問。而正是這三位嘉賓平實、具體的言語令參與網絡對話的土耳其聽眾一改前幾天用尖刻方式提問的做法,轉而以更加客觀的態度表示希望了解更多的事件真相。網絡對話結束後,多家土耳其媒體記者致電“方向”電台表示,“來自烏魯木齊的聲音”節目提供的信息比其他媒體更全麵,也更真實。
缺乏吸引力的傳播內容嚴重製約傳播效果,有效的國際傳播有賴於真實、客觀、生動、平衡、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傳播內容。
(三)建立互動關係開展平等交流
中土網絡對話收到前所未有的傳播實效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國際台土耳其語部突破了單向傳播模式。此次,土語部將直播間前移至烏魯木齊,並通過國際長途與伊斯坦布爾“方向”電台直播間聯動,共同直播。直播節目動用了多名精通土耳其語、維吾爾語的中外主持人和現場翻譯,並借助網上留言、“方向”電台的熱線電話、手機短信平台等為土耳其受眾搭建了與烏魯木齊直接對話的互動平台,使受眾能參與節目,與身處新疆的嘉賓交流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