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對外新聞傳播肩負著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麵的任務,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構成部分,在加大對外傳播投入的同時,傳播行為的有效性應該受到更多的重視。對外新聞傳播是跨文化傳播行為,傳者和受眾處於不同的文化體係,如何處理由文化差異帶來的對信息的解讀差異成為對外傳播是否有效的關鍵。本文試圖探討如何在信息處理的各個環節中“求同避異”,以達到更好的對外傳播效果。
一、全球化背景下對外傳播戰略地位凸顯
對外傳播,是一個國家或文化體係針對另一個國家或文化體係所開展的新聞信息交流活動。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日益進步的新形勢下,國際輿論對一個國家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因此,對外傳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它已經成為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加強溝通理解、塑造國家形象、維護國家利益、消除各國衝突等重要功能,戰略地位日益凸顯。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國際地位的迅速提升,對外傳播作為一項戰略,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對外新聞傳播事業的投入,對外傳播媒體正擔負起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了解世界的任務。
二、實現對外傳播的各項功能,傳播效果是關鍵
對外傳播戰略地位日益突顯,各國在加大對外傳播的資金投入的同時,更重視對外傳播的效果。從20世紀中後期開始一直到現在,各國對傳播效果的研究熱情也從未間斷過。
美國傳播學者梅爾文·德弗勒認為:“大眾傳播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職業傳播者利用媒介廣泛、迅速、連續不斷地發出訊息,目的是使人數眾多、成分複雜的受眾分享傳播者所要表達的含義,並試圖以各種方式影響他們”。
對外傳播是大眾傳播的一種,梅爾文·德弗勒提到的“使人數眾多、成分複雜的受眾分享傳播者所要表達的含義,並試圖以各種方式影響他們”這一傳播目的是對外傳播承擔的所有功能的起始點,“加強溝通理解、塑造良好國家形象、維護國家利益、消除衝突”所有這些功能都必須建立在對外傳播行為的受眾能夠分享到傳者要表達的要義這一基礎之上。因此,受眾能否分享到傳播文本所表達的要義成為對外傳播行為是否有效的關鍵。
三、影響對外傳播效果的關鍵:傳者與受眾身處不同的文化體係
新聞傳播屬於意識形態領域,自誕生之日起便有內在的價值取向[1]。對於傳播者而言,在創作和報道新聞文本時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客觀,新聞報道過程中或多或少地流露出新聞工作者本人或機構本身的觀點和態度。經濟體製、政治體製、意識形態、文化價值等都會導致媒體在新聞報道中存在主觀傾向。這個傾向就隱藏在報道什麼、怎樣報道、從什麼樣的角度進行報道,以什麼樣的材料進行編排,突出什麼、削弱什麼、放大什麼。對於對外傳播而言,其本質是有目的性、功利性的,具有根本的政治傾向性和鮮明的目的性。因此,政治態度、價值觀念等也會表現得更為明顯。
而對於新聞傳播活動的收受主體而言,通過聲音、圖像和文字獲取信息,從而構築自己的精神家園是信息收受者參與傳播活動的深層動機。在接受新聞傳播文本信息時,他們有自己內置的標準,這個標準受他們身處社會的政治製度、法律體係、宗教信仰、文化習俗各方麵的影響。不同地域和文化圈對同一事件的評價、對同一條信息的解讀存在差異,因此,對外傳播活動中的信息收受者在解讀新聞傳播文本時,必然有著和傳者不同的評判標準。
新聞信息收受主體對新聞文本理解的過程,是新聞文本所含意義與收受主體精神世界融合的過程[2],“任何個人主體不可能脫離他自己的獨特經驗去理解文本信息[3]”,收受主體對新聞文本的理解,既可能是正當的、合理的理解,也有可能出現失當的、不合理的歪曲理解。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圖式去解讀新聞文本,解讀出的信息也許是新聞文本創始者始料不及的。
在同屬於一個文化體係的範圍內進行的傳播,傳者與受眾處在同一個傳播語境中,二者共享一種文化,共認一種價值評判標準,受眾一般不會對傳播內容有理解障礙。而在對外傳播中,傳者和受眾互為文化的“他者”,對同一信息解讀存在差異,如果忽視這個差異,就有可能導致傳播的低效甚至無效,帶來負麵影響。例如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這個話題即便是在今天,西方一些國家的民眾仍不能完全理解,認為是通過國家政策限製人權、幹涉個人生活的專製行為。涉藏問題、宗教事務、婦女地位、人權問題、城鄉差異等等都是對外傳播中處理不好就容易帶來負麵影響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