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文化差異與對外新聞傳播的有效性(2 / 3)

四、“求同避異”:以受眾為本,尋找共同點

針對對外傳播傳者和受眾分屬不同的文化體係這一特點,為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就應在傳播過程中化解或者避免“差異”,尋求共同點。首先,加強對對象國家和地區文化和信息傳播特點的研究,盡量使用信息收受者能夠理解和接受的表達方式,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和接收信息習慣,用受眾的“語言”說傳者的“話”;其次,針對可能存在較大觀念理解差異的敏感信息,通過訴諸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的共同價值,繞開爭議點,能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1.研究對象國家地區文化和信息傳播特點,有針對性地傳播

“做宣傳工作的人,對於自己的宣傳對象沒有調查、沒有研究,沒有分析,亂講一頓,是萬萬不行的”。毛澤東主席當年這番話,放在今天的對外傳播工作上一樣適用。受眾是新聞信息流通的終端。對外傳播要達到預期的傳播效能,就必須研究和分析受眾,把握好對受眾的角色定位。

對外傳播對象很廣,各國國情不同、信仰各異、對我國態度更是千差萬別。國外受眾由於生長環境、教育、風俗、語言、社會製度等因素的影響,在道德標準、價值觀念、政治立場上與國內受眾存在著很大差異。因此,必須針對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傳播方式方法。這就要求對外傳播工作者在平時做好對對象國家和地區的研究,成為對象國家和地區的專家,熟悉其曆史發展、文化傳統、社會製度、政治外交,進而從傳播內容、傳播手段等方麵向信息收受者的接收習慣靠近,在報道一個傳者和受眾存在價值觀差異的主題上,放棄自說自話,轉而將我們要傳達的信息用符合受眾價值觀的角度表述出來。同時,還要並且密切關注國際輿論動向,根據各國、各階層、各領域對象的具體情況,有區別地進行對外報道,以服務於國家利益大局。

2.存在爭議的敏感性問題,尋找共同點

具有不同宗教信仰、文化背景、政治理念的人之所以能夠相互溝通、交往,是因為他們存在著同一性。這種同一性是交往的基礎,存在同一性的根本原因,又在於不同國家和族群分享著共同認可的一些價值[4]。在對外傳播活動中,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傳受雙方共同認可的價值,可以更好地報道有爭議的敏感問題。

世界各地的人群,不論其膚色、曆史背景、文化傳統、宗教信仰、政治理念等方麵如何不同,其對自然界、對人類社會還是存在著一種相同或相近的態度或看法;對構建一個理想的社會也有著相同或相近的標準;所追求的最終目標基本一致。這種相同或相似,是不同文化體係的人們交流溝通、和平共處、共謀發展的基礎,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這其中包括和平、公正、平等、誠信等等[5]。

用事實說話,指的是通過對客觀新聞事實及其背景的敘述來體現觀點,發表意見,將觀點寓於材料中[6]。同一個事件,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挖掘出不同的含義改變對事實材料的組織方式,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針對可能與傳播對象國家地區存在理解差異的事件,在創作新聞文本時,盡量避開爭議點,通過“世界眼光”和“人類胸懷”,尋找到符合傳受雙方共同認可的價值觀的組織信息的方式,能夠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還是以計劃生育為例。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對此,經濟欠發達且為人口所累的地區理解的聲音多一些,而在天主教文化占主導的地區,不理解甚至反對的聲音就大得多。在報道這個問題時,不要局限於一胎製,更沒必要報道諸如農村幹部勸人們晚育、少生、墮胎等容易引起誤解的具體做法,把關注點放到提高人口的整體素質和人的生存質量上來效果會好很多,這樣的報道角度更加符合各國普遍認可的價值觀。

五、從理念到方法——在對外傳播活動各環節中“求同避異”

為了提高對外傳播的效果,就要在對外傳播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力求“求同避異”。

信息傳播主要包括四個環節:采選傳播信息的環節、創製傳播文本(作品)的環節、傳播文本的環節和收受傳播文本的環節,對於對外傳播而言,在傳播文本創製之後還多了一項翻譯文本的環節。

首先,在采選傳播信息這個環節中,注意從受眾的角度出發,選取與對象國家和地區受眾相關的、容易引起他們關注的信息。同一個新聞事件,突出事件中能引起受眾感情共鳴的要素。同一天眾多的新聞事件中,與對象國相關的新聞事件應該優先采用,在報道同一件新聞事件時,應留意關注事件中與對象國有關的信息。比如:東南亞運動會舉行期間,以東南亞國家為報道對象的媒體應優先、重點報道運動會賽況,如果有特別針對某一對象國的媒體,在對象國取得成績時,又要搶先、重點報道,這樣有利於培養和對象國受眾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