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文化差異與對外新聞傳播的有效性(3 / 3)

其次,在創製文本的過程中,對外傳播工作者要時時提醒自己:“中外有異”,少用模糊的邏輯和中國特有又不易翻譯的概念詞彙,多用簡單直白的概念和表達方式。許多自己習以為常的事物和觀念,不能想當然認為受眾同樣了解。在創製文本時,要把受眾當成一個對中國知之甚少的外國人,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用最簡單易懂的方式把要說的事情說清楚,盡量避免使用複雜的邏輯,多使用直白的、簡單易懂的表達邏輯;在語言的使用上,應盡量少搞特殊化,一些帶有濃厚中國特色、對象國受眾難以理解的詞彙應當少用,慎用,甚至不用,轉而用簡單樸素、人人都可以理解的語言表達或解釋,以免造成文本翻譯上的障礙。遇到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現象,需要做出必要的背景交代,例如在報道春運時,應該對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以及春節團聚對中國人的意義作簡單的交代。另外,少使用敏感性詞語,在對外傳播時,要理解文化差異、尊重對方習俗、規避民族情緒、尋找恰當的表達方法。

第三,在翻譯文本的過程中,盡量使用對象國受眾熟悉易懂的外語詞彙和表達方式,不要生翻。對外新聞媒體有別於對內的新聞媒體,新聞文本的創作者在創作文本時都是使用中文,在中文稿件審核通過之後,再翻譯成外語,這意味著對新聞文本的再創作。翻譯出來的新聞文本要最大程度地能被受眾理解,就必須使用受眾熟悉的詞彙和語言組織方式,照搬中文文本反而不利於受眾對信息的理解。尤其是中文中有一些概念比較虛的詞,通常在外語中找不到對應的詞彙,翻譯時就需要找到適當的具體化的概念加以解釋,如果直譯的話,可能引起誤解,甚至產生笑話。例如中文習慣用“裏程碑”一詞來形容某件大事具有曆史性意義,如果直譯說某件事情是“裏程碑”,外國的受眾極有可能不明白,因為“裏程碑”一詞並不是在所有的語言中都有和在中文裏一樣的意思,不如簡單地說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更好。中國一些特有的事物名稱也是一樣,在外文裏找不到對應的詞彙,就需要使用音譯,之後做出解釋,例如:“元宵”、“端午節”等等。

最後,在傳播文本時,要根據傳播對象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接收信息方式的偏好采用合適的渠道。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受眾接收信息的渠道存在差異,有針對性地采用適合對象地區的信息傳播渠道,將有利於信息的到達。比如,歐美地區多為經濟發達地區,在接收信息渠道上主要為網絡,那麼針對這部分國家和地區,應以網絡傳播為主;而對於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弱的亞太和非洲地區,人們接受信息的渠道仍以電視廣播等為主,對這些國家進行傳播時,就應多采取電視廣播節目的手段。

在對外傳播成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戰略地位凸顯的今天,對外傳播效果越來越受到重視。對外傳播活動中的“傳者”和“受眾”分屬不同的文化體係是影響對外傳播效果的關鍵因素,本文嚐試探索在各個傳播環節中貼近“受眾”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接受渠道偏好的理念和方法,以期提高對外傳播的質量,實現更加有效的對外傳播。

(作者單位: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老撾語部)

[1]黎海波:《對外傳播中的共同價值觀問題》,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1180/119477/7064941.html,2008年3月31日發布

[2]楊保軍:《新聞理論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3]【美】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傳播學概論》

[4]黎海波:《對外傳播中的共同價值觀問題》,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1180/119477/7064941.html,2008年3月31日發布

[5]同上

[6]張振華:《突出“外”字 淡化“宣”字——也談對外報道用事實說話》,《怎樣做對外宣傳報道》,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