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冷靜過招,管控情緒(2 / 3)

這裏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想使會議開得成功,領導要帶頭談心裏話,帶頭開誠布公,這樣才能帶動與會人員吐出真心話。例如,一個公司領導召集下屬開會時,就有人事先告訴員工:你們說話要小心點,免得出問題,或者暗示他們不要亂說。如果會議真像這樣的話,就是流於形式了,這樣的會議開得再多也沒有什麼意義,因為下屬沒有一個說真心話,隻是瞎扯一番,但心裏對你這個領導的評價已打了一個折扣,會議越多,折扣越大,最後可能是領導毫無權威可言。

其次,要敢於批評下屬避重就輕,不敢正視問題的報告方式,盡可以給他們當麵指出來,如果聽到“沒有問題”,“沒有值得彙報的地方”時,就應該給予當麵的指責,要搞清楚,他們是由於真沒發現問題,還是心裏有話不敢說。要敢於說一些刺激他們的話,如“發現不了問題,就說明對工作不負責,不努力”等之類,以此調動他們說心裏話。以這樣的方式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便會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同時也會調動許多下屬的會場情緒,激發大家認真工作、集思廣益的熱情。

另外,還要注意,每一次會議都要有一個圓滿的結果才好,最好準備好時間,定下了會議的結論再結束會議,千萬不要把這次會議的結論放在下次做,這樣實在太吊人的胃口,也不可形成議而不決的壞習慣。如果一個會議結束了而沒有結論,即等於半途而廢,你的下屬甚至因此而對你的領導能力產生疑問。

5.躬下身來做“家訪。”

“家訪”在很多人的眼裏是老師針對學生采取的方式,殊不知,在公司的管理中,適當適時地對下屬進行“家訪”,可以收到料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如何進行“家訪”、“家訪”主要“訪問”哪些內容,領導一定要心中有數,不可過分隨意,否則隻會弄巧成拙。

首先,要向員工親屬實事求地報告情況。除了必須讓家屬掌握,以便讓他們一起幫助領導改正下屬的錯誤和缺點外,在家訪時,領導主要是報告下屬的優點和工作成績,讓員工的親屬覺得自己臉上有光,覺得自己要更好地支持自己的親人幹好工作。這裏需要注意的是,講下屬的優點和成績一定要實事求是,這樣方能由衷地讚賞下屬,也方能調動員工親屬的感情。

下屬的成績當然有大有小,優點也是有多有少,除了某些出人意料的情況以外,他們的親屬自然心中大致有數。哪怕是很小的成績,很少的優點,隻要領導能在“家訪”中當麵給予肯定和讚許,員工的親屬也會感到高興。如果說過了頭,其親屬反而覺得不自在,如果員工存在較嚴重的錯點,當然也要實話實說,由領導主動告訴其親屬,則可以更多地得到諒解、關心和幫助。但也必然是實情相告,縮小了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擴大了會導致反感或者悲觀失望,應該多用關心、商量的口氣,共同尋求進行挽救和幫助改正的辦法。

其次,領導要能慰勞辛苦。下屬的工作好,成績大,都離不開親屬的幫助,或者是幫助解決工作中的某些難題,或者是大部分負擔了家務勞動,或者是在精神上給予了很大的鼓勵。這些,親屬並不需要回報,而隻需要理解。感謝的話、讚賞的話,隻要是從領導的口中說出來,會使親屬感到自己的勞動受到肯定,受到尊重,支持自己親人工作的熱情會更高。

當然,親人在幫助時並非圖什麼領導的賞識,但作為領導能想到去“家訪”,在家訪中當麵讚賞自己下屬的親人,其效果不言而喻,每個管理者都能體會其中的作用。俗話說的“軍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就是這個道理。

領導“家訪”時還要了解員工的家庭情況,多讚賞其親屬的賢德。領導每一次家訪,一定要了解下屬家裏各方麵的情況,但要適可而止,掌握分寸,對於一些隱私問題,則不要細問,對於極為關心又願意多談的問題,則可以詳細訴說。

對於家庭問題,大都不宜介入,更不能輕易批評某一方,要多讚賞其親屬的賢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每個人都可能在同一問題上,有時做得對,有時做得不對。對於下屬的親屬,回避其缺點和錯誤,隻讚賞優點和長處,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畢竟,每個人都是趨利避害,喜歡榮譽的。

領導能想到“家訪”工作,並身體力行,必能使自己增添個人魅力,為日常的管理工作增加潤滑劑,這樣的公司大多能興旺發達。

6.多用“我們”少用“我。”

有個分公司的領導,在上級領導人來檢查工作開座談會的時候,他認認真真地彙報了分公司的宏偉規劃和目前存在的困難。他說:“我今年的銷售額一定要超過多少萬元,我的利潤一定要達到多少萬元,雖然困難很多,但我一定盡力而為……”

彙報會上還有他的副手、中層領導、員工等在場,上級領導征求大家的意見,卻沒有一個人說話。等了好大一會,一個員工沒頭沒腦地說了這樣的話:“我們沒有意見,老板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幹。”這使所有在場的人都感到十分尷尬。

這個員工所以對他的領導使用“老板”這個稱呼,是因為這位領導總是把公司、把員工都說為“我的”,而且其他下屬也是早有反感。人人都愛說一個“我”字,但對別人說的“我”字都不感興趣,這是為什麼呢?

美國紐約電話公司就人們在電話中的對話作了一次調查,看哪一個字最被人常使用。調查的結果顯示,用得最多的正是“我”字,在統計的500次電話對話中,“我”字被用了3900次,這個樣本極具代表性。

從某種意義上講,在這個世界上的大部分人,最關心的首先是他自己,隻是各人所關心的角度不同而已。有的人隻是在乎自己的物質利益,有的人首先關心的則是自己的高尚品質,想著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二者雖然追求的目標不同,但都離不開一個“我”字,隻是給別人的印象就不一樣,也會引起別人不同的反饋。

既然每個人關心的都是“我”,一個公司的領導要使自己的人生輝煌些,要使自己的業績不斷增長,要使自己盡量多地為下屬增加福利,當然常常是“我”字當頭。他的下屬關心的當然也是“我”,但對領導的“我”必定不感興趣,對過多的“我”更是反感。這該怎麼辦呢?領導在公司管理中,如何處理好說“我”與“我們”的技巧,這是問題的關鍵:在說“我”時,盡量多說“我們”,擴大可以包含的範圍。例如我們上麵所說那位領導,完全可以把“我”改為說“我們”。在很多利益上,領導與下屬是根本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我們”把下屬的“我”都包括進去了,代表了下屬的意誌,就能使下屬高興,賣力地幹活,就能贏得他們的理解與支持。所以,領導無論是分配工作,或是在工作總結時,凡是遇到整體性的情況,遇到代表多數員工的意思時,都應該說“我們”,而不能隻是一味地說“我”,以圖個人的一時之快,而傷害了下屬的感情,這是得不償失的,也不是一個文明的管理者之所為。

少說“我”,多說“我們”,是領導管人的技巧,正是利用人人都愛說“我”而逆向管理的方法,隻要領導很自然地多說“我們”、“咱們”,必然能籠絡下屬的感情。

7.批評也要給麵子

領導對待工作應該是認真負責,精益求精,從大局出發,而對下屬則既要關心備至,又要嚴格要求。當下屬出現明顯的過錯和失誤時,就要給予嚴厲的批評,即使這樣的批評會使下屬心情緊張,背上精神包袱也要不得已而為之。但是,領導也可以抓住時機,因勢利導,在批評時不忘照顧下屬的情緒,注意情緒管理的藝術,靈活巧妙地緩和緊張氣氛,使被批評的下屬既接受批評,深受觸動,又放下包袱,輕裝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