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善行無轍跡”。領導就應當注意成事的方法,不露痕跡地推行自己的意誌,這大概就是“無為之治”的根本所在。跟員工的關係倘若相持不下,到了“抬死杠”的地步,領導應該明智地尋找退身之計,適時地說一句:“看來,你真行!”這不僅讓下屬感到臉上增光,或是受寵若驚,而且領導自己也有了可以下的台階。
1.無為而治是高境界
我國古代大思想家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他認為人類如果去除邪念,回複本性,就可以實行無為而治,各種良好的秩序自然也就可以實現,人與自然界之間就可達到最和諧的程度,即所謂的天人合一。
老子的無為而治並非隻是單純地無所事事,什麼都不幹,什麼都不說,什麼都放任自流,這其實一盤撒沙,達不到無為之治的目的。真正的無為之治,則是寓有形於無形之中,寓有為於無為之中,看似無為,實則有為。這是做事的辯證法,也是領導管人的技巧。
無為而治是棋高一著的超越,它是一種完全包容人,卻不使下屬意識到被領導、被驅策的方法。這種方法要求領導從大處落筆,把握大局,居高臨下地將下屬導向適當的方向。
領導管人的最佳狀態,就是既限製了下屬的自由意誌,但是部下卻又絲毫也感覺不出來,這樣就能形成上下級之間的和諧共處,讓大家在和睦的氣氛中達成努力工作、同舟共濟的共識,朝著既定的目標共同奮鬥。
老子有許多闡釋無為而治的名言,下麵是典型的幾個:
為無為則無不治。也就是說,領導可以通過“無為”來治世,隻要真正掌握了“無為”的藝術,就可以做好管理工作。可見,這裏的“無為”還是要從大局出發,不是什麼一事無成,不為一事。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法令彌多,則盜賊多有。可見,聰明的領導應當處無為之境地,順應自然,行無為之教,因勢利導來治理民眾,太多的法律條文、管理規則並不見得讓老百姓心服口服,富足守本分。
聖人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所以,領導要明確自己的角色,不可與部下爭利。隻要領導實施濟民,給民實惠,而不與部下爭利益,搶風頭,這樣的領導必會得到下屬的衷心擁護。
聖人,不知有之;棄之但則譽之。這裏講的是領導要做到表麵上是什麼也沒有做的樣子,好像自己不存在,但是他的話在單位裏得到順利貫徹執行。這樣的領導才是最為優秀的,因為他能夠讓人無法意識到他的存在。
也就是說,群眾雖然知道“有領導這麼一個人”,卻完全沒有注意到他的活動,但是領導卻可以積極地發揮領導作用,取得顯著的成效,這才是最高超的領導方式。
以上是老子一生對管理的鑽研心得,在其後許多年內,這些領導原則都得到了普遍的重視和運用,有些朝代還以其為治國的根本方法。
2.從容應對下屬頂撞
遭遇下屬的頂撞是多數領導常會遇到的難題,處理不好會深深地給本人和下屬帶來傷害。
如果頂撞者的意見有可取之處,被頂撞後領導應當以寬廣的胸懷和誠懇的態度,主動接受其意見,切不可明知自己不對,還裝出一貫正確的樣子,盛氣淩人,根本不把下屬的意見當作一回事。如果頂撞者的意見是錯誤的,被頂撞的領導也不能因為自己的意見正確就任意地訓斥人,而是要針對頂撞者錯誤的地方,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耐心地說服和解釋,讓他心悅誠服。
有的下屬頂撞領導時,往往“心情激動”,精神緊張,有的甚至失去理智,不能自製,因而聲音較大,言辭過激。有的領導不是克製自己的情緒,保持冷靜的態度,而是針鋒相對,毫不相讓,最後是一浪高過一浪,造成惡劣的影響。
有的下屬生來脾氣暴,性情急,對某些自己看不慣或不合口味的事情常常發牢騷。對這種人的頂撞不要以硬對硬,而應采取委婉的態度,先表麵上將他的頂撞意見接受,然後再把他往正確的方向引導,待他火氣漸息,再言輕意重地指出他的不足之處,這些人心直口快,一旦明了事情,也就不會固執己見了。
在下屬的頂撞中,有的人是別有用心,存心要找岔子,刁難領導,明知自己不對,還要強詞奪理,無理取鬧。當然,對這種人決不能讓步,而應該義正辭嚴,對他進行嚴厲的批評,堅決去掉其陰暗的心理。
有的下屬依仗自己有後台,有靠山,不把頂頭上司放在眼裏,這些人遇到領導批評時少不了要發生頂撞現象,以為領導奈何他不得。對這種情況,堅決不讓步,但方法上要注意一些,因為在中國這種裙帶關係嚴重的社會裏,稍一不慎就會引火上身,出現一些不必要的麻煩。領導可不去針鋒相對地反頂撞,可以從側麵指出他的不對之處。言在此而意在彼,表麵上我不氣惱,但言語中卻是非分明。這樣做,既不傷害他的自尊心,照顧了他的麵子,又使他明白道理。
頂撞是領導在管理中難免的,關鍵是對此要心胸開闊,特別是領導,要有一定的高姿態,有些下屬“吃軟不吃硬”,你以高姿態對待他,也許很快就會化幹戈為玉帛。
許多善於緩解和正確處理頂撞現象的領導,還與以前頂撞過自己的下屬結成了知心朋友,甚至“不頂不相識”,從而發現了下屬的某些長處。
世上沒有絕對完美的領導,也沒有絕對完美的下屬,這就要求領導既堅持原則,又以理服人,萬萬不可拿官架子,動不動以“老爺子”自居。那樣,隻能使事情走向反麵,將十分不利於領導的工作。
3.讓他三分又何妨
領導凡事讓下屬三分,未嚐不是為自己的工作做好一個鋪墊,世上的事情,的確有很醜陋的一麵,但是,如果把這一切看得虛一些,輕一些,把世間萬物看得明朗,簡單一些,未嚐不是一件好事。
所謂“冤家易解不易結”,心胸開闊如大海,試著與有嫌隙恩怨的人從容地打一打交道,體諒和理解別人的難處,經常這樣做,你會感到受益無窮。
領導首先要有寬廣的心胸,善於求同存異,虛心聽取各種不同的意見和建議,不要總是對一些細微末節斤斤計較,更不要對一些陳年舊賬念念不忘,領導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成為下屬在意的對象。
處變而不驚,以不變應萬變,以寬容對待狹隘,以禮貌謙恭對待冷嘲熱諷,不將心思牽於一事一物,不將一些哀怨氣惱常掛在心頭,這是領導理應具備的容人雅量。
古人說:“宰相肚裏能撐船。”對於現代人來說,領導人的肚子裏要能跑火車才行。對於具有不同脾氣、不同嗜好、不同優缺點的人,你要學會去團結他們,因為你是一位領導,你必須具備一顆平常之心。
如果你的下屬看不起你,不尊重你,並且還和你鬧過別扭,甚至你吃過他的虧,上過他的當,你仍要擺好自己的位置,去團結他。
如果下屬一句話使你臉上無光,自尊心大受損傷,你就立即氣衝鬥牛,好像黑旋風李逵一樣生起氣來怒不可遏,豈不更丟你做領導的麵子?何況“以德報怨”與“以怨報怨”所收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也許領導也會說,我已經努力做到一團和氣盈於胸了,努力以寬廣的胸懷應對周圍的一切,但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
是的,這樣做也許要求是苛刻了一點,但是如果想一想,你有一天走進一家百貨商店購買商品,或者到一家理發店接受服務,如果服務員對你態度溫暖如春,你自然是心情舒暢,十分滿意。但是,如果對方是一副鐵板一般冷冰冰的麵孔,對你的合理要求不理不睬,進而聲色俱厲,你又會如何應對呢?
這種情況下,生氣是難免的,但是,如果你每每遇到此類情況,就和對方大吵大鬧一頓,冷靜下來,仔細想一想,這樣兩敗俱傷,又何必呢?
其實仔細考慮一番,事情就是這麼簡單。
領導隻有敞開胸懷,團結各種類型的下屬,包括那些與自己有過節,有矛盾,甚至經常對你評頭論足、抱怨不息的下屬,才能群策群力,集思廣益。
4.對下屬不求完美
世界上很少有百分之百完美的東西。即使當我們自認為是百分之百完美的時候,實際上也未必就盡如人們想象的那樣。我們日常使用的“完美”一詞,往往不過是“很好”、“非常好”的代名詞罷了。追求百分之百的完美,在很多情況下都是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