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在管理下屬的時候,常犯的一個錯誤即是苛求別人,期望盡善盡美。其實,如果每件工作都以滿分為目標,反而會影響工作效率。我們常聽某領導說這樣的話:
“好吧,我承認世界上很少有百分之百完美的東西,但我追求完美是沒有錯吧?”
是的,對於個人來說,追求完美的境界無可厚非,但以這樣的標準要求下屬,則勉為其難。
現實生活中是會有一些人喜歡追求完美,他們往往有強烈的向往,也肯為之努力。有些人到後來便變得灰心失望,一蹶不振。而領導苛求百分之百完美的危害還不止於此。
領導管理下屬,要根據對象和具體事物給予適當的評價。有些事必須要求完美。比如,寫收據的時候,就必須要求百分之百的正確,不能潦草,也不能塗抹。一張貳萬元的支票,如果不在貳萬之後寫上“整”字,看似不錯,卻不能允許這樣的馬虎。凡是諸如此類不是隻達合格標準就可以的事,自然必須命令其修正改進。
但並非每件事都要如此。凡事是有個合格標準,而這個標準和盡善盡美有點距離。就像入學考試的時候,就算是第一流的學校,也不會隻錄取各科都是滿分的學生。所以,如果下屬所做的每一件工作都要以滿分為目標,反而會影響他們的工作效率。
試想,一個工作人員本來一天可以完成兩份報告,如果領導從百分之百完美的要求出發,要求每個字都像練習書法一樣,行文不僅要清楚,而且要像散文一般,又要求簡潔,如此一來,恐怕一天連一份報告也是無法完成的。少寫幾份報告,或許事情還不算太大;若是大事上也出現這種情況的話,豈不糟糕?
對每件事都要求滿分,是大多數下屬所辦不到的。這麼一來,要指責的事就會很多。有的領導喜歡整潔,看到下屬辦公桌上的東西亂七八糟就皺眉頭。有的領導喜歡樸素,下屬衣著稍有不慎,就會被他指責。
領導切記:當你指手劃腳,把所有的人差不多都批評一遍之後,下屬們不過是相視一笑而已。
5.不跟下屬“抬死杠。”
下屬總是想摸清領導是什麼樣的人物。他們會在暗中揣摩:我是否喜歡這個領導?這個領導究竟是好,還是不好?這個領導是否值得尊敬?這個領導是否有很強的工作能力?這個領導會怎樣對待下級?為了徹底看清領導的真麵目,下屬有時會通過旁敲側擊或正麵接觸的方法打探你的底牌,他們所采取的普遍做法,就是向領導發難,看看領導有何反應。
例如:有的人會拿自己最精通的事,故意發問,以探虛實,如果領導被問得支支吾吾,含糊其詞或是無言對答,他或許就會洋洋得意,甚至不客氣地說出這樣的話:“領導大人,這樣簡單的事您也不知道?”
在這種場合裏,領導如果漲紅了臉,半晌不語,就會喪失應有的尊嚴,無法順利地做好今後的管理工作。
因此,必須學會嚴肅地對待下屬的發難。
比如說,在上述場合,可以從容不迫地回答一句:“你對自己的業務已經幹了多年,應該精益求精才對。如果你炫耀自己掌握了一點知識,不就恰恰表示你還年輕無知嗎?”
這樣不慍不火的話語、不慍不怒的態度,便是對發難的下屬所施予的最沉重、最致命的反擊。這樣做,既不讓事情進一步惡化,又可顯示出自己的風度與氣量。
當領導的固然應該是一位比別人略高一籌的“通才”,應該博學多識,多知多能,但卻不可能對樣樣事務都精通。因此,在員工強過自己的事情上,可以不與之較量,而是采取迂回的方式巧妙地回避開,緊接著高瞻遠矚,在自己強過對方的事情上,引導和啟發下屬,讓他們不可造次,無理取鬧。
與下屬發生爭論也是領導經常遇到的場麵,能否有效地處理這種尷尬的事件,也是決定領導能否獲得下屬敬重的重要條件。
通常,領導覺得讓下屬占上風,便會感到臉上無光,因而急於駁倒對方。然而,下屬也可能以不服輸的勁頭,硬是堅持自己的小道理,和領導開展激烈的爭論。爭論越激烈,雙方的情緒就會變得越高昂,結果也就越是難以收拾。
跟員工的關係倘若相持不下,隻會變成“抬死杠”的結果。領導應該明智地尋找退身之計,適時地說一句:“看來,你對這個問題有一番研究哇!”這不僅讓下屬感到臉上增光,或是受寵若驚,而且領導自己也有了可以下的台階。
6.心靈溝通的藝術
有些下屬心情渙散,令人難以接近,你幾乎無法和他進行交流。如果不想法讓他做出點反應,就不知道他是否理解了你或者聽到你說了什麼。
這種人眼光遊移不定,目中無神,竭力避免視線的相對,煩躁不安,或者姿勢僵硬。看起來他可能沉浸於其他事中,機械地回答“是”。與這種人溝通,你可用以下幾個方法:
直接接觸法。你不妨直接對他說:“我不知你是不是聽到我說什麼了。你能重複一下我的話嗎?”或者說:“你根本沒有注意聽我在說什麼,我很氣憤。”你必須直接地、明確地要他集中精力和你交流思想。
預防式。把自己的要求委婉地說出來,防止他再次心不在焉。“以前你聽我的話時總有些困難。現在你再聽一下我的另一個意見行不行呢?”這樣可以事先讓他有個心理準備。
處罰式。你說:“如果你不能認真地參與討論,你就不要參加這項工作了。”也可以事先警告:“我發現你好像難以集中精神進行討論,而且還經常獨自躲在後麵,這讓你很難接近別人,你覺察到這一點了嗎?”
有些人確實不願或不能夠合作,這種人確實是無法接近。出現這種情況,要善於及時處理,不要再浪費時間和精力。
如果你的觀點是對的,又一時說不服下屬,你很可能會犯心急的毛病。當然,人家聽了你的說服,立刻點頭叫好,改弦易轍,並稱讚你“一言驚醒夢中人”,這自然是最好不過的。實際上,這樣的情況並不多見。
人的看法、想法、做法,不是一天形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改變下屬的看法也並非一日之功,即使他當時表示心悅誠服,你還要讓他回去好好考慮一下。積習難改,當麵服了,回去細想可能還會出現反複。真是出現這種情況,也不要指責下屬“當麵一套,背後一套”。
正確的做法關鍵是要耐心。這就意味著,當你不能說服對方的時候,甚至被人搶白一頓後,不要和對方生氣,更不能生自己的氣。
你要有長期做說服下屬工作的準備。可以學習愚公移山的精神,對於“成見”,要保持非凡的耐心,今天挖一個角,明天鏟一塊土,逐步解釋一些細節和要點,日積月累,“成見”就會漸漸消除了。
7.不要自耍小聰明
中國人都很聰明,但許多人不能正確地使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耍一些小聰明。如果一個人隻會自作聰明,那就會“聰明反被聰明誤”,到頭來反而身受其害。
領導更應該注意這一點,身為上司,必須心謀大略,不務虛名,切不可自作聰明,沽名釣譽。
在生活中,取得一些成績就洋洋得意,不思進取的領導有不少,小富即安,目中無人,最後的結果隻能是事業垮台。
有這樣一個例子:
趙武靈王派一名臣子去偵察中山國,使者經過半年的考察,主張立即出兵。
趙武靈王說:“為什麼這麼著急去攻打中山國呢?難道機會跑掉嗎?”
使者說:“中山君很喜歡找出那些隱居村子或野嶺裏的無名學者即所謂才子,接見他們。另外,如果在路上遇見隱者便親切地跟他們打招呼,或者邀進宮中請教。他到過貧民區數十次,拜訪住在那裏的賢者,至於那些真正的高士,那些無意任官的清廉高士,中山君則以平等的禮數待他。”
趙武靈王說:這麼看來,中山君是有道明君,如何能攻打他呢?
“非也。”這位使者說,“我們並不是師出無名。不想做官而隱居的賢人,中山君故意去把人家找出來,加以禮遇,這一來,做官的人心裏頭就感覺不舒服,喪失士氣。另外,隻尊敬讀書人,農民也會產生反感,不願耕作,群臣喪失士氣,農民不務正業,這樣的國家如何治理呢?君主自己一個人擺出一副賢人的姿態,其實這樣的君主是愚君,這樣的國家一打就垮。我們何不抓住機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