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巧舌如簧,精於讚美(1 / 3)

有人說,“十個能人九個拍”,能人不但喜歡拍上司,也喜歡別人拍自己。這種現象大概和人的虛榮心有密切關係。許多巧舌如簧的人,他們能夠分辨上司的愛好而投其所好,輕而易舉地得到他們從別處難以得到的東西。精明的掌權人應該巧妙、合理地利用這種心理,善吹善拍,隨機應變。該讚美他人時,不妨可以誇大一些,但溢美之辭不可太過頭,虛偽的東西是最容易被他人識破的。

1.投其所好遂心願

一個謹慎的領導,善於維護和激發下屬的自尊心,決不輕易否定他們的每一個優點,就像決不輕易否定下屬本身一樣。當某個下屬引起人們的爭議時,領導首先要細心觀察,搜集事實,然後作出自己的獨立判斷。隻要經過認真鑒別,認定下屬的出發點是好的,其行為是可取的,就應該毫不猶豫地大膽使用,任用其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這種力排眾議,正是可以激發下屬的自尊心,讓他賣力幹活。

事實上,領導對下屬的關心、愛護、幫助,絕不是什麼恩賜。對於那些立誌高遠的下屬來說,當他認定自己的特點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時,即使外在的因素阻止他難以發揮,他也會克服重重困難,頑強地發揮自己的特長。在這種情況下,不讓他發揮自己的特點和長處也是不可能的。

對有個性的下屬,要真誠地對待,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信任他,委以一定的權力,讓他放手去做,更會激發他的自尊心,當有機遇需要他獨當一麵時,要放心地把這件事全權委托給他。

這樣做,領導可以大大減輕自己的負擔,不需要事無巨細,親自過問,使自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更充沛的精力考慮那些事關全局的大事。也可以使下屬獲得自尊心的滿足,有更大的空間去發揮自己的能動性。

這樣的管理模式取得成功後,領導與下屬以後的合作就會非常融洽,慢慢地也會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形成一個牢不可破、更有戰鬥力的團隊,這是任何一個領導都希望看到的結果。

為了讓下屬有積極性,有自豪感和責任心,領導不但要放手讓他做他能做的工作,而且時時對他的工作表示肯定,給予合適的表揚,這是一種更大的激勵。當他有過錯時,盡量不要當麵指責批評,而是悄悄地替他改正,讓他下次多注意。

領導也不要太在意被下屬超越。有個性的下屬雖然工作賣力,卻未必是要超過你,即使真正超過了你,那也不是壞事,這對於上下級來說都是好事。因為下屬能幹,也是領導的光彩,誰希望自己的下屬隻是一群唯唯諾諾的平庸之輩呢?

對於聰明領導來說,與其違背下屬的意願,任其曲線發展,逆境成才,不如投其所好,遂其心願,讓他直線發展,順境成才。隻要領導在這一點上表現出起碼的豁達和厚愛,下屬必定會效犬馬之勞,釋放出驚人的能量。

2.誇讚但不露虛偽

有人說,十個領導九個愛拍,這種現象大概和管理者平常的虛榮心有密切關係。許多巧舌如簧的人,他們能夠分辨上司的愛好而投其所好,輕而易舉地得到他們從別處難以得到的東西。

這樣的原則也可以適用那些下屬,而多多讚美的效果可能會比對其批評的效果更好。為什麼呢?因為下屬滿足自己虛榮心的機會和場合本來就沒有領導多,而且他們渴求滿足自尊的要求可能比上司還要強烈。

生活中往往出現這種情況,因讚美者動機不純,使語言的作用失去應有的份量。就像人們深惡痛絕的阿諛奉承一樣,一般明智的人總是警覺的。溢美之言,胡吹亂捧,尤其是讚美者希望通過讚美得到好處,聽者的防範意識會更強。

任何一個精明的領導都應該巧妙、合理地運用表揚這一調動下屬積極性的武器,指揮有方,隨機應變。該讚美下屬時,不妨可以誇大一些,但要發自內心,不可有任意誇大的溢美之辭,虛偽的東西是最容易被下屬識破的。

如果該批評時不批評,反而顯得不認真負責了,這也是不正確的管理方法。該批評時盡量批評,這樣才能顯示出互相之間的親切。因為親切不是恩寵,更不是虛偽,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體貼。這種體貼足以使下屬如同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漸漸茁壯成長。對於下屬,既要予以真誠的讚美,又要施以體貼的責備,這才是具有說服力的。

領導大多知道應該多讚美、表揚下屬,但如何把握讚美不至過多、過濫的尺度,卻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對於領導,首先應當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哪些是實事求是的評價之辭,哪些又是虛偽的客套話要分清楚,不可讓下屬留下虛偽做作的印象,在尺度的把握上,絕對不能糊塗。

對下屬進行實事求是的評價,給出自己發自內心的讚美,就會贏得下屬的信任,對公司的發展也會起到良好的作用。平常可以出於真心而稍稍過分地讚美員工,這沒有什麼壞處,更能得到下屬的信任和尊重。

在這一點上,最主要的是不可有絲毫虛誇做作的表現,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領導自以為以巧舌鼓勵下屬,以誇大之辭表揚下屬,就可以讓他們為自己賣命,殊不知,真正可笑的是領導自己。

領導應該懂得,表揚下屬也不要濫用,否則,同樣會產生負麵效應,正如任何一種良藥,如果劑量超出,不但不能治病,反而會有害身體。

3.讓下屬覺得受重用

領導要經常地,不失時機地對下屬說:“你的工作很重要。”

在某個會議上,一位部門經理說道:“現在的年輕人大多忽視了公司與社會的關係,若要他們了解工作的重要性,那簡直是對牛彈琴,不如增加他們的福利待遇更有效。”

這樣的認識其實是錯誤的。有些人說:“我從事一段時間後才了解到工作的重要性,也就越有決心將其做好。”這是下屬對工作的真切感受,領導不可不明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