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既有虛的也有實的
在獎勵員工時,要善於把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結合起來,做到兩者的相輔相成。
獎勵是對人的某種行為給予的肯定和表揚,使其保持和發揚這種行為。獎勵得當,能夠調動人的積極性,激發人的工作熱情。那麼,一個好的領導怎樣才能做到獎勵得當呢?這就是要把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結合起來,這是虛實相間的藝術在實際工作中又一具體運用。
獎勵並不是領導對員工的恩賜,而是社會對人們言行的肯定性評價。因此獎勵也不能冷冷清清,應造成社會聲勢,努力形成相應的社會心理環境和壓力,促使每個員工奮發向上。如有的單位召開員工大會,讓獲獎者上台發言。並把獲獎者的事跡配上照片在宣傳窗展出,在群眾中形成“學先進,趕先進,超先進”的良好氛圍,拉長了獎勵的效應圈,從而對員工形成不同的正壓力,使獲獎者在壓力下先進更先進,使未獲獎者在壓力下急起直追。
獎勵首先應是物質獎勵。物質利益是人們的第一利益,最能體現人的價值,這是給貢獻較大者的一種價值回報。這是實的獎勵。如果一個單位的優秀勞動者貢獻的越多,他所得到的物質最少,這不符合按勞分配原則。許多公司就是根據每一個勞動者給公司作出的貢獻,給每一個員工以應得的金錢回報。物質刺激激發了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能動性,員工也為公司盡其所能地工作和貢獻著。但是,從另一個方麵來說,物質刺激固然重要,精神獎勵也不可或缺,人類不僅有追求物質利益的一麵,而且還有精神方麵的多種的需求。大量例證表明,精神獎勵往往比物質獎勵更能調動人的積極性,激發人的信心、成就與責任心。領導在實行獎勵時,在給員工以物質獎勵的時候,應努力提高物質獎勵的精神價值,使員工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得到獎金的做法,無疑會降低物質激勵的作用。
但是,怎樣才能把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相結合,把“實”與“虛”相結合呢?人們的需要同年齡、性別和職業等因素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因此獎勵的方式要盡可能適應人們的實際需要。對於重物質方麵需要的人,應側重從物質上獎勵;對於重視精神方麵獎勵的人,則應側重從精神上獎勵。不分職業、性別,用同樣的方法進行物質刺激,是不能很好地起到激勵作用的。
5.放眼全局抓局部
虛實相間的另一種要求是領導在處理全局和局部的關係時,既要通觀全局,又要抓住關鍵的局部,既要局部服從全局,又要注意調動局部的積極性。
全局代表著局部的根本利益,全局的協調是各個局部順利發展的條件。為了使各個地方、各個部門在統一指揮下有計劃按比例協調發展,使全局的人力、物力、財力得到合理的使用,每一個領導都要有全局觀點。通觀全局,一定學會全麵看問題,發展地看問題。不僅要看到全局的今天,而且還要看到全局的明天和長遠,在打第一仗之前,必須想到第二、第三、第四以至最後一仗大體上如何打法,若第一仗勝了,全局將起如何變化,假若敗了,又將起如何變化。必須仔細地切實地想明白。沒有全局在胸,是不會真的投下一著好棋的。
要正確處理好全局和局部的關係,還必須善於抓住關鍵的局部。這是因為各個局部在全局中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些時候,局部的工作沒有做好,甚至失敗了,但對全局不起重大作用。而有的局部的成敗,直接決定全局的勝敗,影響其它局部的命運。這一局部從它的地位和作用來說,就是屬於全局中的關鍵部分。領導要抓好全局,正確處理全局和局部的關係,就必須抓好這些關鍵的局部,為最後奪取全局的勝利,奠定牢固的基礎。
正確處理的全局和局部的關係,領導一定要有全局觀念,自覺地做到局部服從全局。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相一致的時候,就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千方百計把本部門工作做好,為全局多作貢獻。當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發生矛盾時,要識大體、顧大局,犧牲本部門、本單位的利益,使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局部需要服從全局需要,局部發展服從全局發展,局部優勢服從全局優勢。
例如,某些公司和部門在某一時期發展速度就要放慢一些,有的甚至要關、停。這些下馬的單位,從一個地區,一個部門來看,經濟利益上是要受影響甚至受損失,但這是為了全局的綜合平衡,為了保證重點項目優先發展所必須采取的措施。另外,局部利益要服從全局利益,但決不能忽視局部利益,因各局部是全局的有機組成部分。全局的發展是通過各個局部的發展來實現的。照顧好局部利益,把各個局部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科學地組織起來,使之發揮有效的作用,是全局蓬勃發展的基礎。
所以,不能什麼事情都由全局統起來,把局部卡得死死的,一點機動權力也不給,那樣既不利於調動局部的積極性,也不利於全局的發展。所以,要在全局統一領導下,盡可能地給局部以較多的自主權,使他們能夠從自己的實際出發,發揮自己的優勢和主動性,“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使局部得到盡快的發展,同時,也為全局的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這是虛實相間的管理藝術。
6.周旋於各種勢力之間
任何單位都存在處理與各種“勢力”之間關係的問題,領導要處理好同各種“勢力”之間的關係,關鍵是要掌握虛實相間的管人藝術。
在重大問題上,要一視同仁,這一點就是要“實”。領導同各種“勢力”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居高臨下,處於支配地位。對各種“勢力”起到領導、協調、引導、監督、製約的作用。
為了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遵循在重大問題上“不偏不倚,一視同仁”的原則,使各種“勢力”都感到你沒有傾向性,是他們可以信賴的領導。盡管有時出於領導工作的需要,在這一時期可能較多地聽取和采納這一種“勢力”的意見,而在另一時期又可能較多地聽取和采納那一種“勢力”的意見,但是,這種“反複無常”,僅僅屬於組織管理活動中的一種協調動作,而絕不是反映了領導的某種傾向性立場。
倘若領導真的一屁股坐在某一種“勢力”的板凳上,那麼,他會立即招致一係列意想不到的惡果:使自己從一個各種“勢力”的合法領導,淪變為某一種“勢力”的袒護者;無法再對各種“勢力”發揮協調平衡作用,隻能對某一種“勢力”發揮有限的影響作用,況且,自己還將受到這一種“勢力”的強大影響和製約,人為地在自己麵前樹立眾多的對立麵,激化各種勢力之間的矛盾,嚴重破壞整個管理機器的正常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