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學討論內容要劃定範圍,提供參考書目,引導學生掌握閱讀參考書目的方法途徑。③提出係列問題。在備教材、備學生的前提下,針對引導學生展開閱讀、思維的需要,分析教材與參考書的知識,相應提出係列問題。問題的提出可從不同的角度展開,例如對某一類型讀物的閱讀指導,可以從文獻本身的知識概念、作者觀點提問,也可以從作品的寫作背景、寫作方法、閱讀技巧等方麵進行提問;可以聯係學生的知識水平或其它學科內容提問,也可以聯係社會現象、社會問題提問。設計好問題,才能保證實現師生共同討論的目標。
④撰寫上課講稿。在備教材、備學生的前提下,要隨時撰寫上課的講稿。所寫內容首先符合備課常規,同時又有討論模式的特殊性。2.布置討論布置討論是討論模式的第二個環節。布置是在課堂上進行的,是一個有理論、有計劃、有要求的係統講授過程。麵對全班學生所講的內容大體有如下五個方麵:①講授教學目的、程序與方法。②確定學習單元,提出係列問題。
③布置閱讀書目(教科書的某一單元以及參考文獻)。④提出係列要求(讀書筆記、質疑問難、撰寫發言提綱或發言稿)。⑤個別布置某幾個學生的重點發言,提出具體要求。3.組織討論組織討論是討論模式的第三個環節。組織討論關鍵在於組織,要根據學生發言的踴躍程度確定是自由發言還是提名發言,是舉手發言還是即席發言,是隨機發言還是輪流發言。要使全體學生都有發言機會,要討論出水平,並注意掌握時間。但它遠非僅僅隻是交談,因為有一個明晰的討論焦點。這一個焦點是一種文本——比如一本書、一幅畫、影片剪輯、科學命題、報紙社論等等。就討論形式而言,主要有兩種,即分組討論和全班討論。教師要及時引導、評價,把握好討論的進程。如有條件,還應做好錄音、錄像。同時布置學生課後總結,寫成書麵作業。有的教師喜歡把整個班級作為一個大組進行討論,通常的方式是所有的學生圍坐成圓圈或U型。這種在全班範圍內的討論具有鼓勵學生相互理解和同時參與等優點,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在更大範圍內聽取不同聲音的討論,這也是整組討論的優勢所在。然而,大規模的整組討論往往由於一些同學滔滔不絕,可能會限製某些學生的參與,使交流不夠廣泛。即使整個小組組織良好,討論還是有可能陷入無休止的爭論中,使得整個討論顯得冗長乏味,學生隻是極不情願地對那些不言自明的問題發表見解。因此,為了保證討論有良好的開端,使得討論持續下去,剛開始時可以根據學生的知識程度、閱讀興趣、口頭表達能力以及彼此之間的信任程度等因素,將學生分成幾個不同的小組。特別是選修課形式的閱讀指導課,由於學生來自不同的班級,更有必要分小組來組織討論。教師進行分組時,往往會將根本就不能相處的學生分到同一個小組,從而事先斷絕了使討論變得有效的機會。因此,有時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成不同的小組。當學生自己選擇小組的時候,他們往往樂於選擇那些相處融洽的夥伴,彼此之間能夠敞開心扉,坦誠交流,特別是討論一些私人問題時,例如“童年與讀書”經曆。一個學期課程結束時,最好的結果是教師分組與學生自由組合保持大致平衡和對等。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從兩種分組方式中都獲益匪淺,避免了因過於偏重一方所帶來的不利之處。教師是參與討論的一分子而不是站在討論小組前麵的操縱者。教師在討論中的作用是使討論沿著有成效的路線進行下去。這主要通過穩定情勢、指導、糾正、引領和像一名學生那樣進行爭論等手段。教師首先是討論的平等主體,所有人必須感覺到就像在真正的交談中一樣,都是作為平等主體進行參與的。問題研討的一個目標是通過提問題和聽解答去理解別人的觀點和思想。這意味著學生需要練習如何表示同意和不同意。可指導學生在講話時使用下麵的應答方式:①我同意的觀點,但我想加上另外的原因以說明為什麼我認為的觀點是正確的。(給出另外的原因)
②我不同意的觀點,因為
③我不甚確定為何說你能以另外一種方式重說一遍以便讓我明白嗎?
④我明白你的主旨,。但我想加上幾句(或不同意、或說出)另外一麵:
⑤我想這是你想說的意思,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