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加鎖的幸福
那天,我去一個偏遠的林區小鎮看大學同窗曉薇。
車子在崎嶇的山路上顛簸了四五個小時,才把我帶到那個曉薇在信中描述得無限美麗的小鎮。到了她的學校,她正在上課,而且是連續的4節課。曉薇就讓我先到她家去休息一下。
我正疲憊,聽明白了她指示的去她家的路,便向她要鑰匙。
她莞爾道:“去吧,我家沒鎖門。”
“沒鎖門?那你家裏有人?”我驚訝道。
“沒人啊,你放心地去吧。”上課鈴聲響了,曉薇趕緊走了。
曉薇怎麼搞的?家裏沒人也不鎖門,不怕……我疑惑不解地朝她家走去,沿路上又問了兩個熱心人,在他們的指點下,我順利地找到了曉薇的家。
輕輕一推,外邊那扇黑色的大鐵門“吱呀”一聲開了,往裏走,內屋的門也沒上鎖。
無需上鎖,難道這兒已達到了“路不拾遺”的文明程度?我心裏嘀咕著,打量起曉薇整潔、簡樸的小屋,屋裏除了兩個惹人注目的大書櫃,兩張硬木書桌外,唯一的電器就是一台14寸的老式電視了。
曉薇上班不鎖門,難道僅僅是因為她的清貧?雖說她是我們那屆同學中分配到最基層的一個,日子怎麼也不該是最苦的了……
曉薇回來時,笑著問我:“光臨寒舍有何感受?”
“是有點兒‘寒舍’的味道。曉薇,你丈夫在縣委宣傳部上班,你文筆那麼好,調到縣城上班該是沒多大問題吧?再說了,總這樣兩地分居也不是辦法啊。”我關切地問道。
“我和愛人倒是都覺得這樣挺好的。”曉薇一臉的幸福。
正說著話,左鄰右舍聽說曉薇來了同學,紛紛送來吃的——鯰魚、香腸、鹹鴨蛋……還有一捆生菜、一碗雞蛋醬。笑迎那一張張親切的臉、那一句句暖暖的話,我感受著這裏的人們對曉薇的尊敬和關心,感受著人與人之間那濃鬱的親情。我不無羨慕道:“曉薇,你人緣真好,攤上這麼好的鄰居。”
“這回你該明白我為何不上鎖了吧?”曉薇麻利地拾掇著飯菜。
“家裏沒人,還是鎖上門好。”我想起自己在省城的家,那厚厚的防盜門,左一道保險、右一道機關地鎖得緊緊的,還經常擔憂呢。
“不能鎖的,家裏常來人。”曉薇輕鬆地回答道。
“常來人?你不在家時,家裏還來人?”我更驚訝了。
“對呀,你看,我家有一口寶井呢。”曉薇指著廚房裏的一口壓水井自豪道。
“怎麼,你們這裏還沒吃上自來水?”我真有些恍如隔世的感覺了。
“快了,明年這個時候就能接上了,我家這口井打得深,水好喝,現在鄰居們都願意來我這裏打水。你說,我能鎖門嗎?”
“你可以規定一個打水的時間嘛,要不你的家不成了隨來隨往的供水站了?”
“對啊,我就是要建一個全天候的供水站啊!”曉薇爽快地說。
“你放心地讓鄰居來打水,難道不怕有壞人趁機闖進來拿東西?”我不放心道。
“不用怕,我這屋裏隨時都有熟人來往,前屋後院的老人都會幫著我照看著呢,再說了,即使有小偷進來,你看看,我這兒有啥值得拿的……”曉薇露出一副很開心的神態。
很快,巧手的曉薇便用鄰居送來的東西,做出一大桌子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一邊吃著可口的飯菜,一邊細細地品味著曉薇對我講述的一件件浸潤著濃濃親情的小事,我竟生出了無限的羨慕。
整日地勞心勞力的我,坐在曉薇簡樸的小屋裏,心中拂過縷縷溫馨,心情陡然輕鬆了許多。
回去的路上,我的眼前老是晃動著曉薇那甜甜的笑容,她那不上鎖的大門,她那引以為自豪的壓水井……那些生動的景象,像一股久違的情思,不停地叩擊著我那被物欲日夜纏繞的心扉——原來,真正的幸福,不在於是否擁有豪宅大院,不在於擁有多少財物,哪怕僅有一口蘊藏清澈、甘甜的井,隻要有一顆時時敞開的、無需上鎖的心靈,即便是清貧的日子,也會散發出至真至醇的芬芳……
那一縷溫暖叫永遠
那時已是深冬,他和幾位工友還留在北方一座城市裏焦急地等待著一年的辛苦打工錢。幾個人兜裏的錢越來越少,他們的夥食差到了極點,每天吃的都是低價買的有黴味兒的陳米,菜則是從市場上揀回的發黃的菜葉和菜幫,放一點兒鹽煮一煮,一點兒油水也沒有。有人實在熬不住了,便帶著深深的失望回去了,最後隻剩下他和另一個年輕人在苦等著。
一天早上,他照舊去市場上揀菜葉時,碰到幾個外省的打工者,從他們無所忌諱的交談中,得知他們常常到附近居民樓的樓道裏偷一些人家儲藏的過冬菜。聽他們說得那麼輕鬆,就像拿自家的東西一樣,他的心立刻被撓撥得癢起來。
回到棲身的陰冷的工棚,他跟那個正愁眉苦臉的同伴一說,同伴的眼睛也亮了起來,難熬的苦日子讓兩人也不去多想什麼後果了,隻盼著夜晚早早來臨。晚上10點多了,天空飄起了稀稀落落的雪花,他和同伴互相鼓動著朝附近一棟高校教師宿舍樓走去。
很快,他們就在一個單元的五樓的樓梯口,發現了住戶儲存的白菜、土豆和酸菜等,他們慌亂地裝了一方便袋土豆,又拿了一串鹹蘿卜幹,便急忙往樓下跑。畢竟是第一次做這種事情,他緊張得心髒都要跳出來了,他的同伴更緊張,在快到二樓時竟一腳踏空,順著樓梯滾了下去,藏在懷裏的土豆也散了一地。偏偏這時,又從外麵進來幾個人,他們慌張地奪路要逃,他手裏的鹹菜幹也掉到了地上。一位婦女正好推門出來,一見他們那心虛的眼神和他手裏的鹹蘿卜幹,恍然大悟地大著嗓門喊道:“好啊,這回可抓住你們了,都說這幾天這棟樓裏鬧小偷,放在樓道裏的東西丟了不少,原來是你們幹的。”
“我們是第一次來這裏,以前不是我們偷的!”他爭辯著,眼淚都要急出來了,心裏直後悔今晚不該來。
聽到吵嚷聲,又有人從屋裏出來,開始七嘴八舌地批評他們不該偷東西,有人還要打電話叫派出所來人把他們帶走。這時,五樓的劉教授走過來,仿佛很熟悉似的對他說:“原來是你們倆啊,怎麼才走到這兒?我給你們拿的菜呢?”
“劉教授,您認識他們?”那位大嗓門的婦女一臉的驚訝。
“是啊,他們是我鄉下的親戚,在附近的建築工地上打工,我剛才給他們拿了一點兒不值錢的菜。”劉教授微笑著向眾人解釋道。
“哦,原來是這樣。”有人開始不好意思了,有人小聲嘀咕:“看他倆那憨厚的樣子,也不像是小偷,差點兒錯怪人家了。”說著,人們便四下散去了。
“謝謝您,先生。”他感動得眼淚都要流出來了。
“不用謝我,我知道你們肯定有難處才來這裏的。但是,我要告訴你們——無論多麼難,都不要做錯事。”劉教授把那個“錯”字咬得很重。
“我們記住了!”兩個人一起大聲地回答。
“先把這一百塊錢拿去花吧。”劉教授拉住他的手。
“不,不,您沒有把我們當小偷看待,還認我們是親戚,我們就感激不盡了。”眼前這位慈眉善目的劉教授,讓他想起了故鄉的祖父。
“拿著吧,小夥子,要不就算是我借給你們的吧,誰讓我們是親戚呢。”劉教授微笑著,不容推辭地將錢硬塞到他的兜裏。
“您為什麼要這樣幫我們呢?”他激動得手顫抖著。
“因為我知道,有時,一點點的善,就能久久地溫暖一個人,而一點點的錯,也會毀了一個人。你們還這麼年輕,今後的人生還長著呢。”劉教授最後一句話特別加重了語氣。
“沒錯,就是那個冬天的夜晚,因為遇到了劉教授,我對那座城市和人生都有了新的認識,我不再抱怨人情冷漠,不再因為個人的得失而遷怒社會和他人,而更多的是帶著愛意生活。”他在向我講述上麵的故事時,眼睛裏流露著真切的感動。他告訴我——後來的日子無論多苦多難,他都咬牙挺過來了,再沒有產生過一絲的邪念,因為他始終銘記著劉教授那溫柔的目光和那慈愛的叮囑……
聽了他的講述,我的心似乎也被什麼東西撞了一下——是啊,行走在茫茫人海中,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的饋贈與接納,尤其來自陌生人的真誠的愛,哪怕僅僅是極微小的一點點,或許僅僅是一抹熱情的微笑,或許隻是一句貼心的安慰,或許隻是舉手之勞的幫助,都可能久久地溫暖一顆心靈,都可能因此誕生許多美好、溫馨的情節。
我相信,冬日裏的那件小事,就像頭頂煦和的陽光一樣,會帶給我們久久不散的溫暖,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善、美,感受到愛的神奇與偉大……
擦肩而過的感動
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後,在人流湧動的一家超市門口,一身粗衣的他正坐在那裏,手裏拿著一本破舊的書,很認真地教一個大約三四歲的小男孩識字。在他們麵前的一個鐵盒裏,散著可憐的幾枚角幣。
我不禁好奇地走近那對年輕的父子,衝那位正旁若無人地教兒子識字的父親微微一笑,算是打了招呼。這時,我才發現他失去了一條腿,那隻空蕩蕩的褲管,似在無言地訴說著他的不幸。
“為什麼不把孩子放在家裏呢?”我蹲下身來,眼裏充滿了關切。
“隻有這樣,我才放心。”年輕父親很低的聲音裏透著堅定。
“那要跟著你多久才是頭啊?”我指了指他麵前的乞討的鐵盒。
“那可說不準了,如果你願意,我可以給你講講我和我的兒子……”他把書交給那個小男孩,從身後拿過來一個馬紮遞給我,看著我很爽快地坐了上去,他顯得十分激動,眼裏閃著晶瑩,開始講述他和他的兒子。
在他不平靜的敘述中,我知道了他這樣的遭遇:那年秋天,他去北京打工,在建築工地上被一塊預製板砸斷了腿,包工頭隻給了他一千塊錢的醫療費,便不管不問了。他賣了房子,又借了不少債,也沒保住腿。後來,妻子也離他而去了。無奈之中,他行乞來到這座城市……
“我就是吃了沒文化的苦,我希望我的兒子將來不再像我,這小子挺聰明的,現在都能認識好幾百個字了。”說起兒子,難以掩飾的幸福立刻洋溢在他的臉上,似乎生活中的諸多苦難都無所謂了。
“你是我見到的眾多的行乞者中,最不尋常的一個,我很敬佩你!”我由衷地讚歎道。
“敬佩我?”他有些驚詫地望著我。
“是的,我很敬佩你和你的兒子。”我十分認真地說道。
“謝謝,謝謝你能夠坐下來,聽我把藏了許久的心裏話都掏了出來,這也是我第一次跟陌生人講這麼多的話。”他的臉上沒有我熟悉的那種抑鬱,隻有一份命運在握的從容與坦然。
他執意不肯接受我遞給他的那張百元鈔票,他說:“我的確很需要錢,但我更需要有人能夠像你這樣坐下來跟我說話……”
我把剛買的雜誌塞到了那個小男孩的手裏,輕輕拍拍他的頭,默默地祝福他明天會更好。
走出了很遠很遠,回頭看時,看到那對年輕的父子仍在朝我揮手,我的眼睛立刻模糊了,心裏湧過一股難以名狀的感動。
久久芬芳的是愛
那是一對中年夫妻,兩個人幾乎同時下崗後,便在街頭擺了一個小攤兒,經營小吃。起早貪黑的那份辛苦自不必說了,收入也僅僅勉強維持一家三口人的生活。但夫妻倆恩恩愛愛,相依相伴著風裏來雨裏去,硬是將窘迫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讓許多人讚歎。
一天,我忽然發現生意寥落的小攤兒上,隻有丈夫一個人撐著。一問,才知他的妻子生病了。我輕輕地“哦”了一聲,坐下來給他那天的生意開了張。
顧客都走了,那位丈夫趕緊擦淨手,拿出一卷彩紙,十分認真地折疊起來。他的雙手特別靈巧,不大一會兒的功夫,便折出幾朵十分漂亮的玫瑰花。然後,他又取來一節竹枝,像雕琢一件精致的藝術品似的,將那一朵朵疊好的紙玫瑰一絲不苟地粘貼上去……
噢,他是在精心地製作一束紙玫瑰。我恍然想起這一天是“情人節”,他要把這束特別的玫瑰當作節日禮送給誰呢?
“我媳婦就喜歡玫瑰,往年去花店買鮮花,她老嗔怪我浪費,這回要送她一束特別的,就琢磨著疊了這個。”眼裏還帶著一縷血絲的中年男人微笑著向我解釋道。
“好,這一束玫瑰比街上賣的那些種在花圃裏的還要美麗、芬芳!”我由衷地讚歎道,禁不住俯下身去嗅了嗅,我似乎真的嗅到了一縷特別的芳香……
完全可以想象到,當細心憐愛的他將這一束漂亮的、意蘊特別的紙玫瑰,交到愛妻的手中時,她的眼裏肯定流露著我們無比羨慕的幸福。真的,在生活的風雨中始終執手向前的夫妻,隻要他們心靈深處貯滿愛的真情,即使沒有鮮豔欲滴的玫瑰,也會擁有至真至醇的溫馨。
曾經讀過許多感人的愛情故事,但在那個春天的早晨,我的心靈再次被深深地震撼了——不管歲月如何滄桑,不管遭遇怎樣的艱難坎坷,隻要有愛,有自然的、清純的、真摯的、持久的……愛,隻要那愛的清泉汩汩地流淌著,我們的日子裏就會時時飄逸馥鬱的馨香,我們的人生也將浸潤在那美好和幸福之中……
那一束開放在生活枝頭的紙玫瑰啊,真切地告訴我們——那久久芬芳的,正是我們心頭永不凋謝的愛。
愛的對麵也是愛
夏日的午後,炎炎烈日炙烤著大地。
整整一個上午沒攬到一份活的她,擦著臉上似乎總也擦不完的汗水,倚著那台收拾得幹幹淨淨的人力車,焦急地尋覓著今天的第一個顧客。
忽然,她發現不遠處街道邊躺著一個人,趕緊蹬車過去。原來昏倒在街頭的,是一位中暑的老人,看樣子得有七十多歲了。
不少行人從跟前走過,歎息或同情地議論幾句,諸如“也不知是誰家的老人,可能是血壓高或心髒病,這麼熱的天,做兒女的應該陪在身邊才對呀。”等等,但很快大家又都紛紛地離開了,因為誰也不願意讓自己沾上麻煩。
她把車子蹬到老人跟前,衝著圍觀者喊了一聲:“快送醫院哪!”
旁邊有人問她是否認識地上的老人,她搖頭。有人便暗笑她太傻,心裏說誰不知道該送醫院啊,可誰來掏錢呢?再說萬一……
“不能再耽擱了,先救人要緊。”她趕忙抱起老人,有一個年輕人搭了把手,幫她把老人架到車上。
她一口氣把車子蹬到最近的一所醫院。當醫生要她交住院押金時,她傻眼了——翻遍所有衣兜,她隻找到三元錢,那是她省下的午飯錢。
她說了許多好話,一再請求醫生先救人,但醫生淡然地說這是私立醫院,沒學雷鋒的義務,讓她趕緊弄錢再來。聞此言,她急得眼淚都出來了,一下子跪在了醫生麵前,說她和丈夫都剛剛下崗,一時拿不出錢來,但她會想辦法去借。
醫生漠然地責怪了一句:“沒錢,就別攬這樣的麻煩事啊!”
“是的,我沒錢,可我有一顆人心,你必須馬上給我把老人救過來,錢我會一份也不少你的。”她被醫生的利令智昏激怒了,一把抓住醫生的衣袖,大聲地命令道。
“你,你……”醫生被她突然的一副拚命的樣子嚇住了。
老人搶救過來了,她和丈夫用借來的三百元錢,交了醫療費。
一周後,一件特大好事降臨到她的頭頂——她和丈夫均被安排到本市實力雄厚的民營企業光大集團工作,工資是他們想都不敢想的。
原來,被救的那位老人的兒子正是集團總裁,他說救命之恩,怎樣回報都不過分。
她不由得心生感激:我隻幫助人家做了一點兒小事,人家卻幫我們改變了生活。
真的,愛的對麵也是愛,很多對別人真誠、慷慨的幫助,最終幫助的正是
有些事情不去做就是在行善
哈市有名的尚都小區要評選一位“最佳居民”,準備予以重獎。小區的居民們積極踴躍地參與評選活動,大家紛紛地推薦自己心目中的候選人,並熱情地提出了許多評比建議,把持續一個多月的評選過程搞得熱烈而隆重。
最終的結果出來了,當選首屆小區“最佳居民”的是年近七旬的劉秀英老人。老人以無可爭議的高票當選的理由是什麼?居民們為什麼會將選票投給一位始終普普通通的老人?聞訊趕來的晚報記者經過數日采訪,也沒有挖掘到老人特別突出的“業績”,隻是向人們展示了老人點點滴滴的瑣屑小事,而那些小事在一些人眼裏似乎根本算不了什麼,說白了,老人也隻不過是在生活中,沒有去做某些事情而已,比如——
老人從來不在清潔工每天清掃小區之後,去拋棄垃圾袋。她總是趕在清潔工清理之前把垃圾袋係得好好的,放在小區的垃圾箱裏,從來不放在樓道口或單元門口,免得汙染了周圍的空氣。盡管有很多居民都習慣了那樣做,清潔工們也習慣了那樣挨家挨戶地去搜集垃圾。
老人從來不在小區的健身器材上晾曬衣物,雖然她就住在一樓,對著窗戶就能看到很多人晾曬的花花綠綠的東西,可她寧願多花一些時間,把衣物晾曬在自家那光照並不充裕的陽台上,也不去圖自己一時的方便。
老人從來不願意看到那些寵物狗在小區的草坪裏便溺,她常常手裏拿著方便袋在小區裏麵轉悠,看到有寵物的排泄物就彎腰拾起,走很遠一段路扔到公共廁所裏麵。不少牽著寵物遛躂的人,看到她的舉動,漸漸地開始自覺地照看好自家的寶貝,不讓它們給自己丟臉。
老人從來不浪費一度電、一粒米、一滴水,她多次自豪地向鄰居們介紹自己節水秘方,講自己怎樣用一盆水淘米、洗菜、刷碗、衝馬桶,每月的水費和電費都用到最節省的地步。不少人知道她節省得近乎“吝嗇”,卻很少知道她每年都要將省吃儉用結餘的錢,捐給素不相識的貧困學生。
老人從來不隨手扔廢舊電子產品,她自己釘了一個小木箱,放在小區裏一個方便的位置,收集各種廢舊電池、充值卡和手機卡等,定期地將那些廢舊電池送到專門的處理站,而那些至今仍沒有找到最好去處的各類磁卡,仍存放在她狹窄的小屋裏,她說自己先保管著,總有一天會給它們找到合適的地方的。
老人從來不與人計較得失利害,有時明明是她吃虧了,鄰居們都看不過眼了,要替她打抱不平,她卻常常擺擺手,微笑著息事寧人,很多便宜讓別人占了,很多苦和難自己留下來獨自咽下了,示人的總是一副與世無爭的從容和大度。
老人從來不相信那些遍地飛舞的、煽情吹噓的大大小小的廣告,對於那些無孔不入的保健產品、藥品推銷和所謂的“健康講座”之類,她不僅自己視而不見,還常常自覺地撕掉那些胡亂粘貼的一眼就能看出是騙人的“廣告”。
老人從來不去抱怨什麼,盡管她大半生坎坷無比,主要的經濟收入就是政府每月發給的最低生活補助,可她整天樂嗬嗬地,總是心懷感激地跟人們說,趕上好時代了,有黨和政府關心著,夠吃夠用了,應該知足了。
沒錯,劉秀英老人就是我們每個人生活中都會碰到的那樣一位普普通通的居民,平凡得如一株毫不起眼的小草,簡單得如一枚隨處可見的石子,她一生都沒有做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甚至沒有做過什麼特別的事情。然而,就在她始終堅持不懈的那許許多多“從來不”中,我們會驀然發現:在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不去做,就是在行善,而能夠一直堅持不去做某些事情,簡直就是在行大善。
溫暖一生的聖誕卡
那是寒冷的冬天的一個早上,世界巨富、著名的“鋼鐵大王”卡耐基像往常一樣簡單地用過早餐,便開始忙碌地處理起一天的繁重事務。
突然,他的目光停在一封陌生的來信上麵。寫信人是紐約市一個名叫瓊斯的乞丐。在信中,瓊斯向卡耐基說自己沒有親人,也沒有朋友,要過聖誕節了,他希望瓊斯能夠以朋友的名義給他寄一張聖誕卡,給他寫兩句聖誕祝福,他還承諾付給卡耐基購買聖誕卡的費用和郵資。
又讀了兩遍那夾雜著幾個錯別字的七扭八歪信,卡耐基拿起了電話,他想讓助手替他找一張賀卡來,但馬上又改變了主意,他擱下手頭的一大堆工作,走出辦公室,來到郵局,親自挑選了一張精美的可以播放一段音樂的聖誕卡,認真地寫下這樣的祝福——“聖誕老人不會忘記每一個有夢想的人,你也不例外,就像相信我可以是你的一個朋友一樣,相信你的明天會更好。”在賀卡下麵,卡耐基工工整整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