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他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又坐了五個小時的汽車,來到了牡丹江源頭的桃花村。那是一個民風古樸的小山村,幾十戶人家散落在山窩窩裏。
村民們聞知他的到來,紛紛前來探望他,同情他的不幸,也安慰他——向醜奶奶學學,沒啥過不去的坎兒。
在大家七嘴八舌的敘述中,他知道了醜奶奶的一些基本情況——醜奶奶一出生就醜陋無比,被父母遺棄到山裏,是一位好心的啞巴大嬸揀回來養大的。因長得醜,她終生未嫁,大家都叫她醜奶奶,久而久之,都忘了她的真實姓名。村裏人一句句“醜奶奶”叫著,語氣裏沒有絲毫的歧視成份,有的全是敬佩與讚歎。
那個午後,他走進醜奶奶寬敞的院子。年過八尋的她,正拎著一把大鐵壺澆花。雖說此前對她已有些許了解,但四目相對時,他還是十分驚愕——世間竟有如此奇醜之人。
醜奶奶那足有六十多平方米的院子裏,栽滿了海棠、櫻桃、李子等多種果樹和各種鮮花。坐在她那姹紫嫣紅、芳香四溢的院子裏,心胸被滌蕩得清清爽爽。身板硬朗的醜奶奶,熱情地領著他參觀了她屋後的菜園。她手腳麻利地摘了半籃子鮮嫩的黃瓜和甜潤的西紅柿,又從壓水井裏壓出清涼的水,衝洗幹淨了,塞到他手裏。
看到他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她很有成就感地眯著眼睛問他:“味道不錯吧?”
他連連稱讚她種的都是真正的綠色食品,又有些疑惑地問她種了那麼多蔬菜,一個人怎麼吃得完。
她笑嗬嗬地:“我一個人當然吃不了了,可有人幫我吃的,很多還是城裏人呢。”
原來,醜奶奶的屋後新修了一條通往旅遊區的公路,常有遊客在這裏停車歇腳,醜奶奶的家便成了臨時的驛站,她熱情地向下車的遊客推薦她那清涼的井水,並慷慨地贈送自己的勞動果實。
他說她其實可以因地製宜賣些錢的,她卻說土裏生一些稀爛賤的東西,不值得去賣的。況且人家還送她不少東西呢。
他說她付出了很多辛苦,應該有所回報。她卻笑了:“沒啥辛苦的,侍弄點兒菜呀、花呀、果呀的,活動活動筋骨,心情也舒暢,睡覺都香甜著呢……”
說話間,見有遊客走下車來,醜奶奶忙起身,像熟人似的招呼遊客來喝點兒清甜的井水,又去園裏摘了滿滿一大籃子可以即食的瓜果蔬菜,一把把地塞到遊客們的手裏。很多遊客跟她很熟悉,熱情地向她問好,還送她一些來自城裏超市的東西。
看著遊客們跟醜奶奶親切地打著招呼離去,看著醜奶奶那幸福的神態,他的腦子裏猛然閃進那句俗語——“送人玫瑰,手有餘香。”他開始羨慕起醜奶奶來。
和醜奶奶相處了幾天,他的心情大為轉變,他興奮地對阿強說:“謝謝你,讓我認識了一位真正的桃花源主人。”
接下來的一段日子裏,他每天都跟著醜奶奶學習養花、種菜,跟著她一起把勞動的成果贈送給那些認識和不認識的人,在勞動與饋贈中,品味著生活裏的樂趣。
有一天,他問整天樂觀的醜奶奶:“您這一生沒什麼遺憾的嗎?”
醜奶奶平靜而從容道:
“遺憾是有的,可我沒多去想。你讀過許多書,應該明白‘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道理。世間的芸芸眾生,與那些花草一樣,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方式,沒法也沒必要做比較。就算是一棵不起眼兒的小草,也要它的樂趣它的煩惱。這樣想開去,就在生活裏多找些樂趣,少尋思些煩惱,像我現在這樣,不就很好嗎?”
晚上,躺在溫暖的火炕上,細細地咀嚼醜奶奶那些頗有蘊味的話語,他不禁茅塞頓開——是啊,真的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心靈對美好的希望與追求,一切都可以因自己的生活態度而變得生動起來……
很快,他開始振作起來,並選擇了寫作,開始悉心地用文字,編織一個個感動自己也感動別人的故事,並在其中浸滿他對生活的摯愛真情。再後來,他成了一位深受讀者喜歡的作家。最令他激動與自豪的,是他那些飽含深情與哲思的文章,幫助了許多茫然的心靈走出了誤區。每每接到遠方讀者那一份份欣然的感謝,他都會情不自禁地想到桃花村的醜奶奶,想起她那芳香的花園和富庶的菜園,想起她的純潔、善良、樂觀、向上……因她的美麗的牽引,他會更加珍視生命的每一天,會把更多的美好嵌入眼前樸素而真實的生活。
我收到的最大的一筆稿費
16歲,我要去東北平原上一個偏遠的小鎮讀高中。臨行前,我把自己最大的財產——三本小說,塞進了簡單的行囊,開始了艱難的求學之路。
那時,我的家境極為清貧,我囊中羞澀得常常連飯都吃不飽,自然不敢奢望有零錢買書了。喜歡看文學作品的我,隻得向周圍同學借閱。記得第一次花了三個晚上如癡如醉地讀完那三卷本的《紅樓夢》,在那久久揮之不去的激動中,我暗暗發誓——今後一定要當一名作家,寫出感動自己也感動別人的作品。
剛讀了有限的一點兒作品,我便按捺不住地開始了小說創作。那時,我還沒掌握小說的特點,寫作技巧也幾乎等於零,完全是靠著熱情和勤奮來支撐的。
一篇小說寫好了,我就讀給周圍的同學們聽,聽了幾個同學的誇獎,我便欣然地把稿子謄寫清楚,給雜誌社郵去。因為那時年輕氣盛,加之閱讀視野有限,我投稿的對象幾乎全是名刊,像《收獲》、《人民文學》、《青年文學》這樣寫作高手雲集的國內一流名刊,我都一次次地寄過幼稚的習作。
很自然地,我那一次次滿懷希望的投稿,換回來的卻是一次次的泥牛入海,音信杳無。一顆熱血沸騰的心,被潑了一瓢瓢的涼水,我不由地心生疑慮,有些動搖地暗自追問自己——是不是我太笨了,天生就不是當作家的料?
就在我氣餒地不知手足無措時,一封印有“《三月》文學雜誌社”字樣的信飛到了我的手中。我激動地拆開信封,拿出那統一打印的回複作者的短信。信的大意是——我寄去的稿子收到了,感謝我的投稿,感覺我有一定的寫作基礎,若能繼續勤奮練筆,相信我會寫出得以發表的好作品。
那信封背麵還印著“編輯部人手少、來稿量大,請作者自留底稿,恕不一一退稿。”的提示。稿子雖然沒有發表,但當時能收到那樣一封退稿信,我也很滿足了,更何況那裏麵還有些許鼓勵的話呢。
就是那寥寥的數語,讓我的心頭又燃起了成功的希望。我又認真地寫了幾篇小說,陸續地寄給了遠在雲南的《三月》雜誌社。
臨近高二分文理科班時,我又接到了《三月》雜誌社寄來的一封信,一位叫郭瑩的編輯在信中告訴我,她已經向主編推薦了我的一篇千字小說,有可能發表,但他們的刊物是雙月刊,需要等較長一段時間。
隻要能發表,等多長時間我都願意啊。我把郭瑩編輯的這封來信反反複複地看了好多遍。一想到自己寫的東西將真的要變成鉛字了,心頭就湧起一股無法形容的興奮。在老師和同學們驚訝不解中,數理化一向很優秀的我,毅然地選擇了文科,繼續圓我的作家夢。
高考前兩個月的一天,我欣喜地收到了郭瑩寄來的50元的稿費,在彙款單的附言中,她告訴我——我的小說已在兩個月前轉發在另一家雜誌上了。在同學們讚歎和羨慕的目光簇擁中,撫摸著生平接到的第一張稿費單,我激動得簡直是“漫卷詩書喜欲狂了”了。
刊有我文章的雜誌卻遲遲沒有寄來,我幾次寫信給郭瑩編輯,她說已告訴那家雜誌社給我寄樣刊了,讓我再耐心等等。
我的大學生活已過去一學期了,我已陸續收到了四份登載我作品的樣刊,卻仍沒收到發表我處女作的樣刊。就在我隨著視野的不斷擴大,已開始平靜、從容地對待文學創作時,我收到了郭瑩編輯寄來的一封來信。她告訴我——通過閱讀我連續不斷的投稿,她感覺我是一個很有潛力、又非常需要給予鼓勵的文學青年,她怕我經受不住失敗的挫折中途放棄了寫作,便謊稱向有關雜誌推薦了我的作品。得知我生活艱難,她便從自己的微薄工資裏拿出50元錢,以稿費的名義寄給我,既在生活上幫一幫我,又讓我堅定在寫作上取得成功的自信。
信中,她還認真地點評了我已發表的幾篇作品,肯定了一些成功之處,還指出了其中明顯的不足。字裏行間,流露出殷殷的關切。
捧讀這封特別的來信,我的眼角一陣灼熱。遙望遠方,我不禁喃喃自語——恩師啊,您的教誨和幫助,學生將一生刻骨銘心。
後來,我把高中時所寫的那些簡單而幼稚的習作全都封存起來。像郭瑩老師在信中所說的那樣——我已經逐步成熟起來了,已經能夠對那些最初的創作足跡,做出客觀的評價。接下來,應該是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爭取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如今,我已是小有名氣的作家,已發表了千餘篇的文章,收到了數萬元的稿費,我卻永遠無法忘懷沒有變成鉛字的那篇作品,無法忘懷那刻骨銘心的50元特殊的稿費。是的,那是我今生收到的最大的一筆稿費,我將一生受用不盡……
約你一起開花
那年,幾位好朋友都考上了省重點,他隻考入了一所普通高中,失望之餘,他隨手塗抹了一篇文章,宣泄心中的鬱悶,沒想到竟在《成才之路》上發表了,不久,他收到了幾十位讀者的來信,這其中就有薇薇的。
薇薇的文筆很好,讀著她字跡娟秀的信,他的眼淚禁不住地流了出來——生活在雲南一個僻遠大山裏的她,有一個不幸的家庭,父親早逝,母親又染上了糖尿病,家裏欠了一大堆債務。要升初三時,品學兼優的她在老師和同學們的惋惜聲中被迫輟學了,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可她實在太喜歡讀書了,每次從校園旁邊走過,她的目光裏都充滿了傷感和無奈……
薇薇的遭遇,扣動了他的心扉。在那個陽光燦爛的中午,他猛然發覺:和薇薇相比,其實自己還是很幸福的,他所碰到的一點點的挫折,實在是不值得一提。
那個下午,躲在小屋裏,他第一次很認真地給一個陌生的女孩寫信。他字斟句酌了許久,才寫完那封帶著關心和期待的長信。在信裏,他熱情鼓勵薇薇勇敢地麵對生活中的不幸,他願意盡全力幫助她實現重返校園的夢想。
他把第一筆稿費和積攢了幾年的壓歲錢全都寄給了薇薇,並和她相約——我們要一起拿起手中的筆,寫下青春不敗的詩文,用掙來的稿費完成一樣優秀的學業……
很快,薇薇的回信就到了。一枚漂亮紅樹葉做的書簽滑落在案頭,在那生動的字裏行間,他讀到了她堅強的心聲。那一刻,他真切地感到東北與西南相距已不再遙遠,因為兩顆年輕的心靈貼得很近很近。
薇薇說她本不應該接受他這個中學生支助的,可她太想上學了,便用他寄去的錢交了學費,又回到了校園。
他連忙去信安慰她,說等她將來掙錢了,可以再還他的,讓她現在隻管安心地讀書就是了。他還特意誇大了一番自己的家庭收入,讓她覺得他幫助她一下,不過是舉手之勞。後來,他還斷斷續續地給她寄去一些學習資料和書籍。
他和薇薇的通信都是秘密進行的,他們約好了每月通信一封。自從和薇薇通信以後,他的心情一下子好起來,整天樂嗬嗬的,做什麼事情都很有熱情,學習更勤奮了,生活更儉樸了,成熟得讓老師和家長都驚喜不已。他們不知道,他心裏藏著一個秘密——他要和遠方的薇薇比賽著優秀,他還要盡力幫助她完成學業。
其實,他的家境也很一般,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階層。為了更好地幫助薇薇,學習之餘,他充分發揮自己的寫作特長,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花在了寫稿上了,頻頻地向報刊投稿,文章接連不斷地發表出來。他告訴父母他的稿費存起來準備上大學用,實際上全都郵給了薇薇。
不久,薇薇在他的指點下,也開始給雜誌寫稿。當她的第一篇文章發表後,他和她一樣整整好幾天都沉浸在喜悅之中,他們一同開始憧憬起美好的未來。
高一期末考試,他考出了上學以來最好的成績——名列年級第三。爸爸媽媽高興地要給他一份獎勵,他選了一台售價300元的二手電腦,隻是為了方便寫作。
薇薇很聰明,每次考試都是年級第一,她在寫作方麵也後來居上,她的各類文章頻頻地出現在報刊上,還連著獲了三次征文比賽獎,被評為當地的“十佳校園作家”呢。她不讓他再給她寄錢了,她說她可以用稿費供自己讀書了。
可他依然給她寄錢,他說自己暫時用不上,可以用這些錢給她媽媽買點兒藥,把病治一治。
因為一篇文章、一封信,他們開始用真誠編織一份純潔如水的友情,他們一起走出了花季中的煩惱,走進了一塊亮麗的天地,成為一對不曾謀麵卻心心相印的好朋友。如今,他馬上要高考了,她也要升入高三了。他們一起滿懷信心地相約——在大學裏相見。
另外,他們還有一個美麗的約定——待時機成熟,他們將合出一本作品集,書名就叫《約你一起開花》。
沒錯,因為有了這一份美麗的相約,他們青春的歲月裏注定將有許多難以忘懷的情節,他們成長的路上才有了那麼多動人的故事……
難忘的一課
那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我沒有考上大學,工作之餘便參加了夜大的學習。雖然有幾位老師挺有水平的,但起初我對所學的許多內容怎麼也提不起興趣來,隻是抱著混張文憑的想法去應付一下。若不是喜歡上了同班那個叫王妍的女孩,我可能連“兩天打魚,三天曬網”都做不到。
那天,輔導員通知大家——《政治學》老教授要在周日給選修這門課的同學,補上他因生病住院拉下的一次課。
同學們一聽,立刻像炸了營似的七嘴八舌地議論紛紛——這門課程考試都結束了,大家也都考及格了,誰還有興致去補課?再說了,那少上一次課又有什麼大不了的?好容易盼到一個周末,誰不想放鬆放鬆……
周日,選修《政治學》的三十多名學生中,隻有我和王妍去了教室。其實,我們倆也並非是有意去給老教授捧場的,隻是那天我們忘了補課的事,到街上逛了一圈,覺得沒意思了,打算到安靜的教室裏聊聊天的。
老教授準時走進教室,看到隻有我們兩個沒帶教材的學生,他猛地一愣,俯身問明原因後,他微笑著環視了一下空闊的教室,清清嗓子,響亮地喊了一聲“上課”。
在我的一片驚訝中,老教授擦了擦眼鏡,滿臉的平靜對著我們兩個學生,像平時一樣自然而然地講述精心準備好的教學內容。他講得非常投入,甚至有些忘情,仿佛麵前坐著滿滿一教室的學生。不一會兒,他的額頭上開始有汗珠滑落。
開始我和王妍還有些心不在焉,但看著老教授依然工整的板書、熱情的手勢和對每一個細節的耐心講解,我們倆被他的那份從容和認真深深感動了,不約而同地坐直了身子,認真地聆聽起來。
課間休息時,我們請求麵色有些蒼白的老教授趕緊回去休息。老教授擦著滿臉的汗水連連搖頭,說他還能堅持住。直到下課的鈴聲響起,他才如釋重負地收拾好講義,慢慢走出教室。
這是一位著名企業家講的影響自己一生的故事。他說正是那一節課,讓他明白了“什麼叫做敬業”、“什麼叫做認真”等等那些曾無數次空泛地談論過的大道理,並由此深深地影響了他此後對學習、事業及人生的態度和方式,影響了他後來的人生走向。
時光荏苒,如今雖然他已記不清老教授當年的授課內容,但老教授抱病麵對兩個學生時的那份認真,那份一絲不苟,那份聲情並茂的投入,卻深深地銘刻在了他的腦海裏。
愛意永遠年輕
在眾多的校園類期刊上,有一個非常活躍的名字——阿梅,她那些朝氣蓬勃的美麗的青春故事和蘊藏著深刻的人生哲理的精美短文,頻頻地被各類文摘報刊轉載,連自詡為“校園寫作高手”的我,也不禁心生敬慕,我想象她肯定是一個很聰穎、很青春的女孩。
這一天,受一家校園雜誌社的編輯委托,我去給雜誌寫一篇阿梅的人物專訪。
乘車欣然來到那座小縣城,我扣開阿梅家的門,迎接我的竟是一位白發蒼蒼老奶奶。見我一臉的驚訝,老奶奶哈哈地笑了起來:“阿建,你肯定把阿梅想象成一個年輕、漂亮的小女孩了吧?”
我笑著點點頭:“曾讀過您許多清純的文章,我還一直以為您和我一樣年輕呢。”
“哦,可能是我犯了一個方向錯誤吧?快70歲的我,是不是該給《老年之友》一類的雜誌寫寫稿,不應當再冒充少男少女了?”阿梅老師的幽默,一下子衝淡了我的拘謹。
隨著親切的交談,我更驚訝了——阿梅老師原來曾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數學老師,她是在退休後才開始創作的。她告訴我,偶然的一天,她翻閱了孫女帶回的幾本雜誌,看到上麵刊載的幾位中學生傾訴的成長中的苦惱,而編輯的解答卻顯得很簡單、很空洞,她便萌生了寫些美麗的故事,把深邃的生活哲理融入其中,更加形象生動地引導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們健康地成長。
沒想到,她一發不可收拾,越寫越有激情,尤其是眾多讀者那紛紛而至的來信,更讓她覺得自己的選擇無比正確。
阿梅老師的孫女告訴我,阿梅老師幾乎每天都忙碌著給各地讀者回複著一封封來信、來電,耐心地解答著同學們在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困惑,幫助他們走出情感的誤區,在熱情的關心中,真切地感受著他們的快樂與煩惱。就在我們交談中間,阿梅老師就接了三個外省讀者打來的電話。
看著她洋溢一臉的幸福,再看著她的桌子上攤滿的讀者來信和沒寫完的稿件,我恍然大悟——阿梅老師能寫出那麼多令少男少女喜歡的好文章,是因為她心裏盛滿了對年輕人真誠的關愛。
正如一位詩人所寫的那樣——“眼睛也許會蒼老,但愛意卻永遠年輕。”阿梅老師用樸素的行動,對此做了最好的詮釋。
學會用幸福造句
那天,去幼兒園實習,我給幼兒班的孩子們出個一道題——用“幸福”造句。
很快,孩子們便造出了一個個漂亮的句子,我一一地把它們抄寫到了黑板上。於是,我看到了這樣一些句子:“媽媽又給我買了一件新衣服,我真幸福。”、“爸爸帶我去公園過了一個幸福的周末。”、“爸爸媽媽都愛我,我真是太幸福了。”、“我的七歲生日過得很幸福”、“老師表揚我了,我好幸福。”、“我幸福我的繪畫獲獎了”……
望著滿滿一黑板的造句,我突然意識到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孩子們的造句裏,幾乎清一色地說到了自己的幸福,卻不約而同地忽略了他們的父母、親屬和老師的幸福。
我先表揚了孩子們造句造得漂亮,又把黑板上的一個個“我”字用紅粉筆圈出來,啟發孩子們:“老師從這裏看出來了,小朋友們確實都很幸福,那我想問是誰給了你們這些幸福?”孩子們立刻七嘴八舌地回答,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叔叔、阿姨、老師等等。
我欣慰地笑著追問道:“那他們幸福嗎?”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後,我繼續啟發道:“那你們給過他們幸福嗎?如果給過,就請小朋友們再造一組讓他們幸福的句子,好嗎?”
孩子們又愉快地造了一大串因為自己優秀的表現,而讓父母、親人、老師及陌生人等感覺幸福的句子。
我進一步引導他們:“小朋友們記住了——幸福,除了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獲得以外,更多的還需要從別人的關心和幫助中得到。別人會給我們帶來幸福,我們也應該送給別人幸福。而且給予別人的幸福越多,自己也會收獲的幸福也越多,就像送別人玫瑰,手上也會留有餘香一樣,讓別人因我們而幸福,我們自己也是幸福的。”接著,我又給他們講述了幾個因幫助別人而讓自己和他人都倍感幸福的故事,讓他們明白一些有關幸福的道理。
給自己留一份好心情
那天,我因為一點兒很小的事,跟領導大吵了一頓。氣憤之餘,搭車去S市,打算去找好友麗麗,傾訴一下積蓄於心頭已久的對人生世事的諸多憂怨。
不巧,列車晚點,到達S市已是晚上十點多了,因事先未曾告知麗麗我的到來,我不想這麼晚了去打擾她,便決定先找一個地方住下來。
出了車站,走了不遠,寒風中飄來一股烤地瓜的氣味。雖然自己此時並無一點兒饑餓的感覺,但還是不由自主地朝那個飄著香味的小攤走去。
走近時,才看清楚擺攤的是一個穿著破舊軍大衣的老婦人。她正細心地翻烤著一個個大小不一的地瓜,她臉上抹了一塊炭灰,讓人看了難免要產生些許憐憫。
“小夥子,天冷,來吃個熱乎的、又麵又甜的地瓜暖暖身子吧。”老婦人很熱情地招呼我道。
“我…我…”我遲疑了一下,打量了一下眼前這個背微駝的老婦人。她臉上堆著笑,頭上那頂老式的氈帽上掛滿了白霜。
“吃一個吧,這是木炭火烤的,衛生著呢。”老婦人似乎看透了我心中的憂慮。
“好吧,先拿一個。”我不再遲疑,倒不是因為聽了她的解釋,而是想到她這麼一大把年紀了,在這麼寒冷的冬夜裏,掙兩個錢實在太不容易了,我不能再讓她失望。
“來,坐下,我幫你剝皮。”老婦人遞給我一個綁著棉墊的小凳子。
“這麼晚了,還不收攤呀?”我搓了搓凍得通紅的雙手,湊近她那用鐵桶製成的烤爐。
“啊,這才幾點?怎麼也得再賣兩個小時呀。”老婦人笑嗬嗬地,很麻利地剝好地瓜,用一塊幹淨的紙托著遞給我。
看著手中烤得焦黃的地瓜,我忍不住咬了一大口。果然味道好極了,禁不住一口接一口地吃起來。
“怎麼樣,我烤的地瓜確實好吃吧?”老婦人滿臉的自豪。
我點點頭,一邊吃著,一邊跟老人攀談起來。於是,我知道了關於老人的一些情況:她今年已經七十二歲,她和老伴原來的單位效益不好,兩人的退休金也開不出來。前年老伴又患病臥床不起。她的大兒子經商賠了五萬多塊錢,為了躲債一個人跑到南方打工去了;二兒子的工廠也很不景氣,眼下正張羅著賣房子,準備和幾個朋友一道開個商店;她從去年就開始出來賣烤地瓜了……
“老天真是太不公平了,這麼多不順心的事都讓您攤上了。”我不由得替老人鳴不平。
“那也不能抱怨什麼,眼下雖說我們的日子艱難些,可一家人都在憋著一股勁兒幹哪,相信日子會慢慢地一點點好起來的。”老人撥了撥爐中的炭火,滿懷信心地反過來安慰我。
“可你這麼大的年紀了,按理說,該在家裏呆著享享福了。”我不無同情地望著她那張飽經風霜的皺紋密布的麵龐。
老人笑了:“小夥子,誰也沒有規定年紀大了,就一定要呆在家裏享福呀,你看我大冷天的,還在這兒擺攤,受點兒苦不假,可細細一想,自己這麼大年紀了還能養活自己,心裏就感到挺舒坦的。過日子嘛,想不到的事兒,誰都難免要碰上一些,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隻要心裏有奔頭,給自己留一份好心情,咬咬牙,就沒什麼克服不了的困難。”老人像一個哲人似的娓娓道來。
我慢慢地嚼著地瓜,默默地聽著老人的絮語,一時無以言對。
“小夥子,你看我今天晚上,到現在隻賣了你三個地瓜,可也不用抱怨,想想還有一晚上賣一百多個的時候呢。過日子就跟賣地瓜似的,今天順心了,明天可能就不大如意,後天或許又變好了。人哪,就得常開導自己,別讓煩惱纏住自己,重要的是踏踏實實地好好地過日子……”
老人的一席話,不由令我怦然心動:是啊,生活裏總是難免有些磕磕碰碰,幹嘛要讓煩惱纏住自己呢?
望一眼爐膛內紅紅的炭火,我頓感周身一熱。我感激地和老人揮手道別,走出很遠了,仍禁不住回頭朝老人的方向張望。
我決定不留宿S市了,不去找麗麗述說那些抱怨的話了,而是連夜返回單位。
許多年已經過去了,我已在事業上取得一些成績,可我仍然清晰地記著那位在寒冷的冬夜裏,隻賣了三個烤地瓜的老婦人和她說的那些話,並且相信自己將會一生銘記。
拾破爛的親戚
春節回家,看到陽台上堆了好幾個裝廢紙、空瓶子的垃圾袋,我過去拿起來要把它們都扔了。母親攔住我,說不能扔的。我納悶:母親一輩子愛清潔,以往家裏有一點兒垃圾,她都要趕緊扔到樓下的垃圾箱裏,怎麼現在突然攢起這些破爛來了?
母親見我茫然不解,笑著說:“那是給一個親戚留著的。”
我更糊塗了:“這破東西哪個親戚能要啊?”
“有要的,有要的,你放在那兒吧,不用你勤快了。”母親把我攆回屋裏。
父親見我一臉的困惑,向我做了解釋——母親認識了一個收破爛的婦女,聽說日子過得挺艱難的,就告訴人家,她的破爛今後隻送不賣了。打那以後,每聽到有收破爛的吆喝聲,母親都要趴在陽台上看看,隻要一見到是那個婦女,就招呼她,然後樂顛顛地親自跑到樓下,把攢了好多天的破爛分文不收地送給人家。
我不以為然道:“拾破爛的生活可能都不大容易,你不想賣錢,隨便送一個人就行了,幹嘛非得等那個婦女?”
母親認真起來:“那可不一樣,我認識的這個人心眼兒好,那天你父親不在家,是她幫我把一袋麵抬上樓的。”
“那你不是謝過她了,還送了她不少的破爛嗎?”我從父親那裏知道母親對那樣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一直耿耿於懷。
“謝是謝了,送也送了,可越送越有感情了,慢慢地我就把她當作咱鄉下的一個親戚了。她和咱們一樣,都不在乎那一點兒破爛,可這裏麵的情分卻是千金難買的。”母親語氣裏透著滿足。
說話間,樓下響起了收破爛的吆喝聲,母親笑嗬嗬地告訴我:“我聽出來了,是她來了。”
看到樓下母親和那位衣著儉樸的中年婦女站在陽光中親切交談的身影,我的心中倏然滾過一個溫暖的詞彙——感動。真的,那一瞬間,我突然感覺母親認識了一個非常好的親戚,那在簡單的饋贈中,流溢的正是人與人之間不可或缺的濃濃真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