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附錄(6)(1 / 2)

改版前的《魯豫有約》采用的並不是演播室播出的形式,而是設置在不同的輕鬆氛圍和有情調的地方,有時是在一個小小的咖啡館裏,有時是在清幽的茶座裏,有時是在嘉賓的家中。而魯豫與被采訪的嘉賓坐下來一對一“聊天”,這種氛圍和感覺仿佛把觀眾帶到了一個朋友聊天的私密化空間裏,公共的空間與私人空間在這裏不分彼此,相融相通。嘉賓在這樣一種日常化的地方,尤其是在自己的家裏,更容易產生“與朋友聊天的錯覺”,而更容易打開心扉,展示出真我的一麵。這種“帶你到明星家做客”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觀眾希望了解明星隱私的欲望。比如采訪成龍時,地點就定在成龍在香港的豪宅裏,觀眾從而更直觀地了解到成龍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改版後的《魯豫有約》變成了演播室談話,與之前最大的不同在於增強了現場視覺效果與互動性。改版後節目現場增加了300位觀眾,1200平方米的大型演播廳也使把《魯豫有約》辦成中國優秀的脫口秀欄目有了更大的發揮空問。改版後節目的播出時長增加了,原來主持人與嘉賓之間雙向的交流變成主持人與多個嘉賓之間以及與現場的觀眾們之間多維度的交流與互動,更像是大家共同參與一個話題。這種改版迎合了話題內容的擴充這一變化。改版後的《魯豫有約》更多關注時下新鮮的、熱點的、時尚的話題,這些內容本身就是公眾關注的焦點,《魯豫有約》節目把公眾日常生活中所熱衷的話題拿來談論,請到當事人現身說法,把觀眾對整個“新聞事件”的疑團一一解開,也把觀眾從對話題發展始末的混沌狀態中解救出來。可以說,節目本身成了時尚話題、新聞事件的係統的梳理者,通過在演播室的公開談論,還給觀眾一個清晰而明朗的認知。

但是這種改變主要是為了適應日播的節目形態和大容量的節目內容的需要,與現場觀眾的交流遠遠不夠。在現場的觀眾更多隻是一種擺設,他們隻扮演著節目現場“缺席的在場”的角色。主持人與嘉賓之間的對話與交流是這個扇形空間中的主體。但是主持人與嘉賓之間的交流反而沒有改版前直接、坦率。麵對嘉賓和三百多位現場觀眾,主持人魯豫在改版前對被訪嘉賓一些直率的評價在演播室這樣一個公眾化的空間沒有辦法說出口,而在節目最後,改版前魯豫對整個訪問的個人感言也演變成對每一位被訪嘉賓祝福的客套話。演播室裏的《魯豫有約》似乎在力圖提供一個大家相互交流的平台,但在這個平台上“發出自己的聲音”的還是主持人和嘉賓,現場觀眾仍然隻是“沉默的螺旋”。陳魯豫是鳳凰衛視的名主持人,她獨特的氣質成就了她今天的成功。但是,她的氣質也決定了她是一個知性的小女人型主持人,改版前《魯豫有約》朋友聊天式的一對一的訪談更適合她的風格與氣質;改版後《魯豫有約》雖然在收視率和觀眾口碑上也不錯,但是從追求更高的主持藝術境界這一角度看,魯豫本人在駕馭大場麵上缺乏經驗,無法控製節目現場。為了彌補陳魯豫這一點上的不足,改版後的節目現場多數情況下是嘉賓一個個上場、采訪、退場,每一次她所交流的隻是一個或兩三個嘉賓。但是在1200平方米的演播室裏,在300多名現場觀眾麵前的陳魯豫,依然沒有原來在咖啡廳、茶室裏與嘉賓之間隨意聊天來得自然。《魯豫有約》作為一檔有著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的電視訪談節目,它的魅力絕不僅僅是嘉賓的獨特故事、主持人和嘉賓間的談話而已,而是欄目各個環節之間所營造的一種文化的意蘊和曆史懷舊的氛圍。但是,這些寶貴的東西在改版後的節目中已經有所弱化,在眾多的時尚熱點中湮沒不彰。作為一個品牌,《魯豫有約》與其他談話欄目的不同之處在於題材內容上的曆史感,形式上的記錄性和精致的後期製作。改版後這種與眾不同的形式、獨特的風格以及觀眾和業界認可和歡迎的內在的精神和氣質卻被大眾對談話節目的娛樂性、對訪談人物的時尚性、對故事話題的戲劇性要求所取代。這種盲目地、刻意地將一檔精英欄目拉到接近大眾、迎合大眾的層麵上來,失去了自己最可寶貴的味道和作為一個品牌的風格與特質,將一檔獨特的欄目普通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