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關於外來詞(1 / 1)

我一向認為,文化交流是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我們甚至可以說,沒有文化交流,人類就沒有進步,就沒有今天世界上這樣繁榮興旺的社會。

環顧我們四周,我們今天的衣、食、住、行,哪一件沒有文化交流的痕跡?如果沒有幾千年,特別是近幾百年來的文化交流,我們今天的社會能有現在這個樣子嗎?

文化交流表現的形式很多。外來詞在其中占一個很重要的地位。所謂外來詞,無非是兩大類:一類代表精神方麵的,抽象的東西;一類代表物質方麵的,具體的東西。佛、菩薩、耶穌教等等屬於前者;沙發、咖啡、巧克力等等屬於後者。無論是抽象的東西,還是具體的東西,這些詞兒所代表的東西原來都是外國貨,傳入中國,必須有一個華名,於是千奇百怪的外來詞就應運而生。有的最初是音譯,後來中國人民覺得不習慣,於是改為意譯,比如電話,最初叫德律風,等等。有的始終保持原來的音譯,比如沙發、咖啡等等。決定取舍的是廣大人民群眾。

有很多東西,我們早已忘記了它們是外來的了。比如葡萄、菠菜等等。我們不是天天在吃嗎?有誰還會想到:這些東西原來都是“舶來品”——可能是“駱駝來品”——呢?想不到它們是外來品,葡萄、菠菜等的美味絕不會受絲毫的影響,我們照樣可以大快朵頤。但是,如果我們在津津有味地享用這些東西之餘,能夠知道一點它們的來源,不是會更增添一些美感,增加一些曆史的美麗的回憶嗎?我甚至相信,有了這一些美感,有了一點美麗的曆史回憶,在潛移默化中,會加強我們的國際主義精神,意識到世界林林總總的人民總是互相幫助的,共同進入大同之域的理想也絕非一個烏托邦。

我在這裏並不要求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成為研究外來詞的專家。他們在讀書和生活中遇到一些外來詞和用外來詞所表示的生活用品,盡管他們不知道這是外來詞或舶來品,隻要能理解,能享用,這也就夠了。但是,對一些從事文教工作的人,一些大、中、小知識分子,特別是從事曆史研究、語言研究,或其他有關研究工作的人,似乎應該在這方麵要求高一些,應該要求他們對外來詞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這絕非過高的要求。

可惜的是,我國對外來詞的研究,一向受不到重視。世界上一些先進的文明國家,往往都有一批研究外來詞的專家,有不少的外來語詞典。一般老百姓,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隨時查閱,既能擴大知識麵,又能提高文化修養。反觀我國,不無遺憾。研究外來詞的專家很少,編纂成的專著和詞典更不多見,廣大人民群眾對這方麵的知識,幾乎等於零。這與我們改革開放的大氣候顯得異常不協調。

史有為同誌是個有心人。他多年以來,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不怕坐冷板凳,焚膏繼晷,兀兀窮年,從事外來詞的研究,現在終於寫成了這一部《異文化的使者——外來詞》專著,既能當學術著作來讀,又能當外來詞詞典來查,深入淺出,雅俗共賞,為我國學術界彌補了一個缺憾。我相信,這樣一部著作,一方麵會受到專家學者的讚美,另一方麵又會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是為序。

1989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