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科技教育(2 / 3)

除正規的學校外,“藝徒製”也可被看成是官方科技教育的一個較低層次的特殊部分。唐代政治、經濟的繁榮和商業的進步,使得社會對技術工人的培養和需求日益增大。據《唐六典·尚書工部》載,當時少府監有工匠19850人,將作監有工匠1.5萬人,唐玄宗為楊貴妃一人的衣飾享用就專派了織工700餘人。為了提高這些工匠的技術水平,唐朝規定了技工分類學習和考核的具體標準。如鏤鈿之工要學四年,車輅樂器之工要學三年,平漫刀稍之工要學兩年,矢鏃竹漆屈柿之工需學半年,冠冕弁幘之工需學九個月,其餘雜作者則視其技術難易情況學習40天至一年半不等。徒弟跟從師傅學其技藝,每年每季少府和將作兩監之丞都要對其進行考試,年終由兩監的主管再行考試,主要根據刻有學生名姓的產品質量進行評定。可以說,藝徒製是一種世襲以外的專業技能的傳授或培訓。用政府的行政命令和社會需求的力量把過去隻是父子相傳的家庭世業推廣到社會上,使一些先進的技術、工藝得以流傳,促進了手工業技藝的發展和技術人才的培養。

私人科技教育 隋唐社會文明的發展水平較之前代和國外都很發達,特別是唐代統治者許立私學,獎勵學術,比較重視各類人才的培養和選拔,大大促進了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私人科技方麵的教育自然也是由此獲益。隋末,中唐以後及五代,官學衰敗,教育與科學研究的維持和發展基本上仰仗私學,使私人科技教育成為官方科技教育的最好補充。據《唐會要》記載:“大曆二年正月二十七日敕:艱難以來,疇人子弟流散,司天監官員多缺,其天下諸州官員百姓,有解天文元(玄)象者,各委本道長吏,具名聞奏,送赴上都。”隋唐五代在科學技術方麵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如果僅靠幾種官方科技學校培養人才是很難滿足需求的。當時凡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或身懷絕技的大師多得益於私學和家傳。其主要原因在於當時的社會生產力還比較落後,對科學技術沒有過多過大的需求,致使科技人員的社會地位比較低下,其所掌握的技能隻是作為謀生的手段,主要表現為家傳私學的形式。另外,隋唐五代之時,文體事業比較普及,造紙術、印刷術等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使得自學成才有了方便的條件,先進的發明和技藝通過書籍便可很快地傳播與擴展。加之中唐以後政府無力專注官方教育的發展,使得科技教育的重心逐漸由官學轉向私學,對此應該有足夠的認識。

家傳是科技教育的古老方式,也是我國古代主要的和傳統的教學方式。從隋唐史籍中的科技教育資料裏可以看到,家傳仍是主要的形式。隋朝的庾季才、許智藏等人就是將祖傳的科技知識和技能繼承發展,在隋朝科技領域中起過重要作用的典型人物。著名的科學家何稠之所以能在天文、曆法、機械製造上都能卓有建樹,也是與其家學淵源分不開的。唐興之後,科學技術需要全麵發展,然而,剛剛建立起來的官方科技教育機構還沒有能力充分發揮作用,在當時科技舞台上活躍著的還是賴家學而掌握了一些科技知識和技能的人們。據《唐書·閻立德傳》載,閻立德是隋朝殿內少監閻毗之子,“毗初以工藝知名,立德與弟立本早傳家業。”由於家學得法,閻立德早年即以技巧出名,後來在征戰和都市建設中屢立大功,被升為工部尚書,是當時非常著名的建築工程師。其弟閻立本不僅是一代著名畫家,也是家學的繼承者,“顯慶中累遷將作大匠,後代立德為工部尚書”。又如,太原人李播,自號黃冠子,在隋朝是通曉天文輿地之人。在其訓導下,其子李淳風“博涉群書,尤明天文、曆算、陰陽之學。貞觀初,以駁付仁均曆議。多所折衷,授將仕郎,直太史局。”後來,他修撰《法象誌》,論前代天文儀器之得失,撰寫《晉書》及《五代史誌》中的天文、律曆、五行三誌,認真總結前代科學技術方麵的經驗,保留了許多珍貴的科學史料。高宗時,李淳風又參加了“算學十經”的主要撰注工作和《麟德曆》的製作工作。在他的教育和熏陶之下,其子李諺、孫李仙宗都繼承了他的事業,均在唐朝政府中任太史令之職。李氏四代皆長於天文曆算,是得益於家學的典型,在當時及後世傳為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