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審計的起源(3 / 3)

(四)從數的產生看,稽具備了量化比較。

我國的文字書寫的產生與發展大致經曆了:結繩記事——陶器繪事(據《考工記》載唐虞時期崇尚陶器,現代出土的陶器文物也可佐證)——刻契記事(甲骨文可佐證)——軟筆記錄階段——自來水筆使用階段——打字機使用階段,目前已發現並破譯的古代文字,多是契刻記載的內容,作為審計活動產生的稽,其產生的前提條件是量化比較;而量化的比較又是以數的產生為基礎的,而數的產生又是以十為進位製的,這大概與人的生理特征:十個手指頭,十個腳指頭緊密相關,並因此而產生數(漢代曾經用五進位製,現代計算機原理是根據二進位研製成的)。稽猶計也,言以十而成計,在我國已經發現的殷商文字(公元前19世紀)的甲骨文中,已有了關於“一、二、三……十”的完整刻記。如《殷墟文字丙編》第147片甲骨文所刻的古代占卜之事,在龜甲獸骨上鑽成孔,用微火燒烤鑽孔處,使之出現裂紋,然後根據裂紋的走向形狀,判斷所占卜事項的吉凶。今人也有“未卜先知”之說;卜,乃推測預兆之意,相當於現代人的預測,所不同的是古代“占卜”帶有迷信色彩,缺乏科學依據(根據《尚書·洪範》載,古代卜筮稽疑,亦有少數服從多數之民主預測觀念);現代預測與古代占卜根本不同在於:現代預測是建立在定性定量基礎上的循規律、判明未來趨勢的科學方法(附:甲骨文臨摹件)。

全辭的大意為:壬子日占卜,貞人爭問:我(商王)要興建城邑,天地沒有什麼不便吧,會允諾嗎?時在三月。癸醜占卜,貞人爭問:我(商王)住在這個城邑,儐祭大甲,天地允諾嗎?時在三月,癸醜日占卜,貞人爭問:天地不允諾嗎?

卜辭兆序中關於數量的刻記清楚,即有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十進位記號一、二、三、|。同時,甲骨文中已經有了百、千、的刻記,這說明殷商時期的數學及以數為計算基礎的計已經很健全了,這使得計或者稽有了可比較的先決條件。數的產生使稽與計有了互相聯係的基礎,為監管者定量管理與審查提供了必須的條件。

(五)會計中的“會”字產生使稽有了客體對象。

會字的原形為“會”,鄭玄注《儀禮·士喪禮》說:“會,蓋也”。金文為,上麵是個蓋子形狀,下部是個底兒,中間像裝著什麼東西。若拆字看上部由“人一”組成,下部“曾”組成,《說文解字》解“人一”,三合,會意字,三畫聚會在一起,為集之意,小篆中的“集”字的異體字就是這個形狀;而“曾”,古字與增加之“增”通用,《說文·會部》:“會……曾,蓋也。”段玉裁注:“曾者,增之假借字。”《孟子·告子下》有曾與增通用,如“曾益其所不能”。由此理解,把物資聚集在一塊(即容器裏)便是會,會是一個象形帶會意字。而會字的整形出現及其表意的應用,並非春秋戰國時期的《周禮》,也非西漢時期司馬遷的《史記·夏本紀》,更早出現的是在商周時期的銅器銘文中。1975年2月出土於陝西省岐山縣董家村的銅器——匜(yìng yí古代舀水的器具)中有:“牧牛就立了誓言,將此案件結果告知官吏、勿曰,亻月去登入計簿(即:‘會’),牧牛在判決和誓詞定下來後,被罰了金三百爰”的記載。

文中既出現了“會”字形狀,是迄今為止被發現的最早會字形狀;又有與審計事項相近的審訊事項記錄,屬稽核事項,其中審訊方法:詢問法、調查取證法和“茲五夫”人證法;審訊事項為:誣告;被審人認可:“女(即汝,同你)亦即從詞從誓”;審訊結果處罰:鞭打五百下(刑法),罰女“三百爰”。既有行政處罰,又有經濟處罰;審訊記錄檔案“於會”。同時做成了“宗旅之蠶”既是見證,又可以作為事後驗證。“於會”的目的正如《周禮》中所記載的那樣,各級官吏在年終,需將包括訴訟案件在內的“會要”逐級呈報(又叫“致事”),接受上級官員的審查監督。會的誕生使審計有了具體監督對象。

(六)現代人對稽的沿用。

從現代人對稽的沿用看,仍保留原始審計誕生的痕跡。(關於“稽”字在西周至春秋戰國、秦、漢、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應用,詳見拙作《關於“會稽者,會計也。”考證》此略。)如我國現代的金融機構和一些大型企業仍設有稽核機構,並配有專門稽核人員。稅務機關設有稽查分局專門機構。稽核即稽查核對之意,是典型的內部審計機構,從事該項業務人員須具有相關的專業知識,有稽查舞弊行為的方法、經驗,為內部監督,去偽存真,防微杜漸,為管理者正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現行的稽察特派員製度屬我國國家最高階層形式的國家內部審計製度,其質的方麵與現行的審計製度有著共同點,隻是維護的主體利益更為明確,機構人員擁有的職權具有較高的權威性,以及操作上具有獨立性,更為超脫。以上“稽核”、“稽查”、“稽察”等都是稽的沿用,是審計的代名詞。

綜上所述,會稽之“稽”的產生,標誌著我國審計萌芽的誕生,從決定審計要素和審計活動特征而言,審計起源於夏禹時期的經濟責任評價,主要活動事項為:對諸侯的治水以及政績考功和交納貢賦的稽驗。並非是西周時期有了“宰夫”這一官名後,才有了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