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我國審計名稱的曆史演變(1 / 3)

作為綜合經濟監督活動的審計,其由來怎樣?職業人常常說不清,行外人更是道不明;其實,審計名稱的產生,是一個發展的動態的曆史過程,她經曆了一係列名稱演變後,才成為其自身,一個“審計”名稱產生的過程就是一部審計簡史,多樣的審計名稱構成複雜的審計曆史。以下,筆者不揣陋見,就審計監督活動在不同曆史的不同名稱的曆史表現,淺論審計名稱的由來與演變,考其要點,成此文;也是對持不同見解的人提出一管之見,權作拋磚引玉。

審計的前身是個多名稱,同一種經濟監督活動可以用不同的漢語詞組或單詞來表示,這猶如一個人可以有姓、名、字、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乳名、學名,在不同的場麵有別署、綽號、筆名一樣;為什麼這麼複雜,這要怪隻能怪我們的漢語、字、詞表意太博大精深,色彩太豐富,還有不同的曆史時期,人們對審計的認識不同所致。是以考稽審計之名稱,是將審計產生定義在審計監督活動產生為前提?而避開審計之名稱的文字的顯現的多樣性、審計主體職能的專一性、審計具體對象的會計行為的單一性等因素,試圖在監督屬性中剝離並展現出我國古代審計文明。以下就審計名稱在不同的曆史時期用不同的漢字或詞表示淺析如下。

用“考”字表示審計

(一)對考字的理解。

“考”字甲骨文狀與老字同字,形狀為癝,它是個象形字,即像老人長發曲背扶著拐杖之形狀,它除了表示老、長壽、父親之外,還表示考核(審計的別意)。如《中山王畺鼎》:“俞(言俞)癝(德),眚(省)其行,亡不癝(順)道,考宅(度)隹(唯)型。”中的考,即為此意。與考組詞還可以表示:考察、考查、稽考、鉤考、勾考、校考等。《虞書·舜典》:“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庶績鹹熙,分北三苗。”即舜帝每三年考察一次屬下的政績,考察三次以後,就罷免昏庸的官員,提拔賢明的官員,使各項事業興盛起來。同時又分別對三苗之族進行了處理。這與現階段的三年一個周期的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較為相似。

(二)經籍中關於考字的應用。

《吳越春秋·越王吳餘外傳》中載,禹“三載考功,五年定政,周行天下,歸還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遂改名茅山曰會稽山。”此“考”為考核諸侯的功績,這裏考功是目的,會稽是手段,即用集中、彙總稽查的方法,達到考功的目的。

《周禮·天官·塚宰》司會:“以參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歲會考歲成,”說明西周時期的司會工作,不僅把經濟事項彙總計算登於簿籍,而且要審核檢查“日成”、“月要”、“歲會”,從而得到防弊糾錯,這裏考成了內部審計代名稱尤為突出。

《周禮·天官·塚宰》司書;“凡上之用財,必考於司會。”司書在西周的官職中是專門從事財政支出記賬的官員,由此可見,凡是王和塚宰及其下屬官員所用的財物(支出項目),都必須經過司會登記核算,並接受審計監督。

《周禮·天官·塚宰》宰夫:“掌治法以考百官府,群都縣鄙之治,乘其財用之出入。”這裏說明西周時期的宰夫的職能為:掌管官府法度,用來稽考各官府、各都鄙縣官吏的政績,審查他們的財務收支情況。

《周禮·地官·司徒》縣師:“三年大比,則以考群吏,而以詔廢置。”即縣師具有審計其屬下官吏的職責,並將審計的結果,報告國王,作為決定群吏廢置的依據。

《周禮·春官·宗伯》內史:“執國法及國令之貳,以考政事,以逆會計。”即內史依照國法及國家法令的副本,考核官吏的政績,采用逆算法審查相關會計。

考,在字的用意上有了審計內涵,因為它是定義在以經驗為前提對被審計對象實施定性考核的審計活動。字形上與中國文字象形、會意表述審計還有一定的差距,故它終未成為現今的審計,隻能說在現今的審計集合區內有了相互交叉、包容的因素。

用“稽”字表示審計

(一)對稽宇的理解。

“稽”字甲骨文狀:讀jī又讀qī;表示叩拜禮儀時讀qǐ,常與稽首、稽顙配詞,原字形為右邊一個“旨”字左邊一個“首”字,兩字組合而成即“旨首”,後被稽字取代。稽的本意為:尤其突出帝王詔諭的關於黍子的收成情況,或稽驗諸侯交納黍子(貢賦)情況。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總結夏禹對社會貢獻時說:“自虞夏時,貢賦備矣。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文中,既道出了禹對社會的貢獻在於建立了國家財政稅收製度(這在《尚書·禹貢》中能得到證明),又道出了當時管理、監督國家財政稅收的具體措施——會計和會稽活動,禹因此而逝於浙江紹興附近的茅山,後人為紀念禹因何而逝,遂改茅山為會稽山。何謂會稽?即集中、彙總對諸侯交納的貢賦審查、驗證的意思,與現代的實地盤存審計法相同;由於當時的驗證的內容需要計量,表現為對集中、彙總計算的貢賦進行複核性計算,所以司馬遷解釋為:“會稽者,會計也。”又因為會計是從屬於管理過程中的管理活動,會稽是從屬於監督過程中的監督活動,這也是“會稽”與“會計”根本不同所在。

(二)經籍中關於稽宇的應用。

不僅夏禹時期的審計監督活動謂之稽,到了西周,其各官職規定中,多賦予官員以稽為核心的內部審計職能。《周禮·天官·塚宰》:宮正“掌……稽其功緒,糾其德行,幾(通稽)其出入,”即宮正負有審查宮內人員的功績。內宰:“歲終,則會內人之稍食,稽其功事。”即內宰到了年末,要用會計核算方法核算宮內人稍食情況,還要審察宮內人一年的功績。《周禮·地官·司徒》:“小司徒之職:掌建邦之教法,以稽國中及四郊、都鄙之夫家”、“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數。”這裏小司徒要依據建邦之教法來審計國中及郊區、都鄙的夫家民數,還要均分土地,通過審計使人民都知道土地分配數字。除以上外,《周禮·地官·司徒》中還規定:鄉師有“以時稽其夫家眾寡;”縣師有:“掌……六畜、車輦之稽”;遂人有:“以歲時稽其人民,而授之田野,簡其兵器,教之稼穡;”遂大夫有:“以歲時稽其夫家之眾寡……以教稼穡,以稽功事。”縣正有:“既役,則稽功會事而誅賞”。長有:“趨其耕耨,稽其女功。”《周禮·夏官·司馬》中大司馬之職:“掌……簡稽鄉民,以用邦國;”司士有:“凡邦國,三歲則稽士任,而進退其爵祿。”……看來,西周除建立獨立的外部塚宰審計製度,更多的還是集管理和監督於一體的行政官吏審計職能,稽的本質為內部審計職能。

秦漢以後的各朝代都有以“稽”、“稽考”、“稽核”、“稽察”、“稽查”、“勾稽”等代表審計。

(三)現代人對稽字的應用。

到了現代,稽仍然被當作內部審計代名詞沿用。如國務院實行的稽察特派員製度,其主要職能是審計監督;金融機構實行的總稽核製度;稅務、交通等部門的內部建有稽查組織。就連我國的台灣地區的現階段內部審計團體,其名曰:“內部稽核協會”,這些都說明“稽”是現代審計的代名詞。

用“計”字表示審計

(一)對計字的理解。

計,篆字形狀為,言字的甲骨文為,即狀,上麵是簫笛類樂器,中間是個嘴巴,下麵是個口字,最初表示人用口吹樂器能發出聲音,後來言以能十即為計,數數而己。《周禮》中有會計名稱出現,什麼是會計?簡而言之,會計就是集中、彙總計算的意思,自《史記·夏本紀》中有“會稽者,會計也”的解釋句出現以後,一些訓詁學家,竟將計與稽(鄭玄就將計解釋為稽)一般的等同,前麵已經說過稽是為監督而開展的活動,計卻是屬於管理範疇,兩者執行的主體不一樣,目的也不一樣。有道是,會計表現為對數的集中、彙總計算,會稽則表現為對數的集中、彙總複核性計算;這猶如數數,第一次計算的是會計,第二次重數計算是會稽,這就表現為都是用同樣的方法數數問題,表現為會計與會稽的相同點,也正因為如此,在以後的審計代名稱發展過程中才出現了以計取代稽,同樣也造成了會計就是會稽的誤解,即會計就是審計,在我國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相當長的時期,人們用計既代表會計又表示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