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生理性層麵。(4)學習風格的生理性傾向部分。如對學習環境中聲音、光線、溫度、學習時間以及不同感覺的偏愛。

第三,社會性層麵。(5)學習風格的社會性傾向部分。如獨立學習或結伴學習,競爭或合作。

二、學習風格的類型

了解學習風格的類型,對於進一步認識個體的學習發展及促進個體的學習都有很重要的意義。學習風格的類型較多,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類。

1.場依存型與場獨立型

場依存和場獨立的概念最初來源於關於成人知覺的研究領域。威特金等在研究成人知覺的時候發現,在對視覺信息進行感知和抽象方麵存在著個體差異。具體地說,當要求被試者從整體材料中抽出一部分內容進行感知時,有些人會感到非常困難,也就是說,被試者在對個別信息進行知覺的時候,更易受整體知覺背景的影響,從而在辨別具體知覺內容時產生困難。威特金稱這一種人的知覺方式為“場依存”。與此相反,有的人則能較快地從整體中抽出部分進行感知,他們能較少地受整體知覺的影響,對每一部分的具體信息都能較好地辨識。威特金稱這一部分人的認知方式為“場獨立”。研究發現,場依存型個體在對自己和他人進行評價或對環境刺激進行反應時,更易受外界的事物和社會因素的左右,不敢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而場獨立型個體在對事物進行判斷時,有自己的評判標準,不輕信權威,敢於堅持自己經過認真思考而認為正確的答案;表現在學習上,場依存型學生較喜歡人文和社會科學,學習主動性方麵、努力程度等情況較易受外來因素的影響;而場獨立型學生則更喜歡自然科學和數學,他們能夠在內在動機作用下進行學習,學習效果好。通過研究,威特金認為,從總體上看,無論場依存型還是場獨立型個體,他們的認知風格具有一定的穩定性,17歲之前是個體場獨立型認知風格的明顯發展期。

2.思考型與衝動型

思考型與衝動型的概念是傑羅姆·卡根及其同事首先提出的。當時,他們用這一概念來描述主體對一些具有不確定性答案的問題的反應速度。研究發現,思考型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總是對各種可能性的答案加以評估,然後作出較有把握的答案,他們能注意答案的確實性。衝動型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反應很快,但答案的正確率較思考型學生要低。思考型學生有較強的批判性,邏輯思維能力、意誌力較強,學習主動性明顯,樂意在合作的情境中學習。衝動型學生直感性強,競爭心理強,回答問題時急於作出答案,對答案的其他可能性思考較少。

研究者認為,盡管衝動型學生較思考型學生的表現要差一些,但並不能說明衝動型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就一定比思考型學生差。因為衝動型學生擅長對信息進行整體加工,思考型學生則注意對信息的細節性加工。也就是說,當需要對細節進行分析時,思考型學生的成績會更好一些;而當需要對整體進行把握時,衝動型學生的成績可能更好。而在學校教育中,大部分測試都注重對細節的分析,因此,衝動型學生的成績往往不理想。

3.輻合型與發散型

輻合型與發散型的概念最早來自於吉爾福德的智力理論。輻合型是指在解決具體問題過程中個體所表現出來的輻合思維的特征。通常表現為當主體麵臨一個認知任務時,總是搜集綜合所有有關信息,考慮各種相關因素,運用邏輯規律,縮小解答範圍,最後提出一種解決方法。而發散型則是指在解決具體問題過程中個體表現出來的發散型思維特征。通常表現為解決某一問題的方法和結果不隻一種時,主體的思維沿著許多不同的方向擴展,最終想出多種不同的辦法去解決問題,但答案可能是多種的而不是惟一正確的。發散型學生更容易產生創新的觀念。

4.係列型與整體型

英國心理學家帕斯克和他的同事對整體性學習與係列性學習作過比較研究。研究發現,學生在完成規定的任務時所采用的策略明顯不同,一部分學生把精力集中在一步一步的策略上,他們提出的假設通常比較簡單,每個假設涉及一個屬性,從一個假設到另一假設呈直線方式發展。這種策略稱為“係列性策略”。而另一些學生則從全盤考慮如何解決問題,他們使用了比較複雜的假設,每個假設又涉及多個屬性。這種策略稱為“整體性策略”。

采用係列性策略進行學習的學生比較注意細節,擅長把學習內容細分為許多段落,邏輯嚴謹,善抓重點。在學習過程中,往往習慣於按部就班。其缺點是常常忽視對問題各個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的考慮,易失之片麵。但在要求全麵理解主題或學習的最後階段,他們也能形成對問題的全麵認識。采用整體性策略進行學習的學生則能注意全麵地看問題,並能依據主題,在更大範圍內尋找與其他材料的聯係,表現出一種全麵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能夠由具體問題進而聯係到抽象問題,再從抽象問題回到具體問題上,並以此檢驗問題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