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上述幾種被廣泛認同的類型外,還有同化型、順化型、外傾型、內傾型等,在此不一一贅述。
教學策略
關於教學策略,國內外的學者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為達到教學目的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方式,有的認為是為達到教學目標所具有的組織行為,有人認為是為達到教學目的有係統地安排的教師活動,還有的人則認為是一係列引導師生更好地實現教學目的的行動方針。實際上,教學策略就是為達到教學最優化而采取的一係列教學原則和方法,除此之外,還應包括學習策略和學法指導等。(1)教學策略是教師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使用的一種特殊的知識。教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中,無論采取何種方法、何種技術、何種組織行為,都必須對所運用的知識有科學的認識;不僅如此,教師還應掌握如何運用已知條件去解決未知問題。隻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地解決教學問題。(2)教學策略應包括解決問題時所采取的原則和方法。一是解決問題時所采用的原則和方法;二是這些原則、方法的具體操作;三是操作程序,是指操作過程中的要求、目的、計劃等。對於這三者,不能簡單地使用加加減減,它應該是針對問題的特殊性,按照一定的要求,由教師將它們有機地組織起來並相互補充的一個程序。(3)教學策略要有效地解決問題。能否有效地解決問題,是判斷教學策略的重要標準之一。如果被稱為“策略”的東西不能有效地解決教學中的問題,那就不能稱之為教學策略。當然,策略的運用是否有效,關鍵在教師。關鍵是教師的思維方式是否得當,教師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能否靈活運用,教師的教學機智怎樣。
教學策略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問題的情境性。從嚴格意義上說,教師進行教學活動時,每次所麵臨的問題都是不同的。因此,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也應是不相同的。每個問題的情境都是特殊而具體的,教學策略則應從問題的特定情境中產生,又應為解決這一問題而創設。
目標的指向性。目標的指向性,指教學策略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是為完成教學目標而采取的一係列活動。無論是活動的內容、活動的方式,還是活動的程序及環節,都是指向教學目標的。
設計的組織性。設計的組織性,指教師在設計教學策略時,需要依據授課的目的及要求,將相關的方法及操作,按照一定的組織形式製定出來。教學策略的組織性要求教學策略一要程序化,不能雜亂無章;二要簡約化,不能重複使用,造成設計浪費。
程序的操作性。程序的操作性,是說教學策略是根據教學目標的具體要求而設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實施方案,它最終將通過教師的授課來完成。因此,教學策略要具有實用性、可操作性。
方法的靈活性。方法的靈活性,指教學策略在實際運用過程中要隨問題情境的變化而變化,同一策略可以解決不同問題,不同策略可以解決相同問題。
一、揚長匹配策略
1.學習課程的協同匹配
由於課程設置的越來越細化與社會對人的能力的需求越來越綜合化的矛盾日益明顯,以及學生學習風格的差異,導致了學生的學科傾向過早地顯露出來。如何實現學生的全麵發展呢?現階段的辦法就是加強學科內容的相互滲透,通過協同教學內容來全麵發展學生的智能。即在保證核心科目性質不變的前提下,盡可能將各學科的教學內容之間形成互補,使教學內容體現出綜合的特征,讓具有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在每一科學習中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感應點,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同學科側重於學生不同能力的發展,而教學內容的綜合特性必然促使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如在語文學科教學中適當融入一些理科知識或者外語的成分,從而使語文水平不高但理科成績較好或者外語成績好的學生有了用武之地。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找到了學習信心,提高了學習興趣。同樣,在理科教學中,恰當地融入文科知識,也有利於提高理科成績不好但文科成績好的學生的學習興趣。
2.學習風格的協同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