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雁”: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漢元帝挑選了王昭君作為和親對象。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裏,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後來,“落雁”也就成了王昭君的雅稱了。
王昭君後人:
伊屠智牙師,右日逐王(後來爵位升為右穀蠡王)。匈奴的單於是可以傳弟的。呼韓邪一生共娶三女,生七子,除王昭君所生的幼子伊屠智牙師以外,其他6人居然都當過單於。
複株累若鞮單於,名雕陶莫皋,公元前31~前20年在位,呼韓邪之子。複娶王昭君,生二女。
搜諧若鞮單於,名且糜胥,公元前20~前12年在位,複株累若鞮之弟。
車牙若鞮單於,名且莫車,公元前12~前8年在位,搜諧若鞮之弟。
烏珠留若鞮單於,名囊知牙斯,公元前8~13年在位,車牙若鞮之弟。
烏累若鞮單於,名鹹,13~18年在位,烏珠留若鞮之弟。
呼都而屍道皋若鞮單於,名輿,18~46年在位,烏累若鞮之弟。
《後漢書》說呼都而屍單於想要把單於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於是殺害了伊屠智牙師。
據統計,古往今來,反映王昭君的詩歌有700多首,與之有關的小說、民間故事有近40種,寫過昭君事跡的著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古代有石崇、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張仲素、蔡邕、王安石、耶律楚材等,近現代的有郭沫若、曹禺、田漢、翦伯讚、費孝通、老舍、陳誌歲等。
王昭君故事有清章回小說《又鳳奇緣》;元雜劇《漢宮秋》、明傳奇《和戎記》、雜劇《昭君出塞》均演此故事,1900多年來,生長在巴山楚水地區的一個山中女子——王昭君,竟引起曆代文人的心靈共鳴,把中國文壇攪得風雷激蕩。這正是因為南方巴楚文化與北方華夏文化交彙的光環,投射在昭君這個創作本體上,反映出了奪目光彩。
石崇《王明君辭》
我本漢家子,將適單於庭。 辭訣未及終,前驅已抗旌。
仆禦涕流離,轅馬為悲鳴。 哀鬱傷五內,泣淚沾朱纓。
行行日已遠,遂造匈奴城。 延我於穹廬,加我閼氏名。
殊類非所安,雖貴非所榮。 父子見****,對之慚且驚。
殺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 苟生亦何聊,積思常憤盈。
願假飛鴻翼,棄之以遐征。 飛鴻不我顧,佇立以屏營。
昔為匣中玉,今為糞上英。 朝華不足歡,甘與秋草並。 傳語後世人,遠嫁難為情。
庾信《王昭君》
拭啼辭戚裏,回顧望昭陽。鏡失菱花影,釵除卻月梁。圍腰無一尺,垂淚有千行。綠衫承馬汗,紅袖拂秋霜。別曲真多恨,哀弦須更張。
庾信《昭君辭應詔》
斂眉光祿塞,還望夫人城。片片紅顏落,雙雙淚眼生。冰河牽馬渡,雪路抱鞍行。胡風入骨冷,夜月照心明。方調琴上曲,變入胡笳聲。
李白《王昭君》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
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塚使人嗟。
李白《王昭君》另一昭君拂玉鞍,上馬蹄紅顏。
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
駱賓王《王昭君》
斂容辭豹尾,緘恨度龍鱗。金鈿明漢月,玉箸染胡塵。
古鏡菱花暗,愁眉柳葉顰。唯有清笳曲,時聞芳樹春。
杜甫《詠懷古跡》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麵,環佩空歸月夜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