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千古才女——謝道韞(2)(3 / 3)

所謂本體文化,即隻與謝氏一族有關的文化現象,包括字輩文化、家譜文化、遺傳文化、家風族風等等,今試以分別探討之。

六朝時期的謝氏家族除風雲於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等領域外,還有特色鮮明的宗族文化。在內容眾多的宗族文化中,最為核心的東西便是以孝傳家的宗族風貌。

孝原本是儒家思想的中心命題之一,至漢末三國以後,由於世族製度的發展,社會上展開了“忠君”與“孝親”誰先誰後問題的爭論,其結果是“忠君”思想從漢代的第一位退居第二位,孝於雙親和祖宗成了天下人物的首要責任。這便是六朝時期謝氏家族所處的社會環境。

由於社會輿論的提倡和謝家人的天性,實踐孝和以孝為本的治家思想一直貫穿於謝氏家族的14代人中,舍身奉親、悌於宗族的事例史不絕書。如謝尚“幼有至性,七歲喪兄,哀痛過禮”,“十餘歲遭父憂”“號啕極哀”;謝幾卿在父親謝超宗因罪流徙時“年八歲,別父於新亭,不勝其痛,遂投於江。超宗命估客數人入水救之,……十餘乃能言。居父憂哀毀過禮”;謝藺“五歲時,父未食,乳媼欲令先飯,藺終不進”,“及丁父憂,晝夜號痛,毀瘠骨立,母阮氏常自守視譬抑之”。母後遇亂而卒,藺“號痛嘔血,氣絕久之,水漿不入口。每哭,眼耳口鼻皆血流,終月餘日,因夜臨而卒”。其子謝貞,祖母患風疾,“每發,便一二日不能飲食。貞時年七歲,祖母不食,貞亦不食,往往如此。”年十四,父卒,貞“號頓於地,絕而複蘇者數矣。初,貞父藺以憂毀卒,家人賓客複憂貞。從父洽,族兄蒿乃共清華嚴寺長爪禪師為貞說法。仍譬以母須侍養,不宜毀滅,乃少進,饍粥。”後遇亂,母不知所在,貞“必晝夜涕泣”。上述諸人,或孝於父母,或友於兄弟,或慈於幹侄,皆各稟家風,出於天性,充分反映了謝氏家族的家族風貌。

字輩是輩份的代表字,也是宗族內部用來標誌世係次第和等級身份高低的特殊文字。它作為人名係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漢代已初露端倪,但直到魏晉南北朝才廣泛采用。具體到謝氏家族使用字輩的情況,最早可以追溯到謝安為兩個兒子的命名。如他為長於取名“瑤”,次子取名“琰”,共用“玉”字偏旁,這實際上就是謝氏使用字輩的雛形。此後,謝氏家族中又有多人使用字輩。如晦、嚼兄弟共用“日”旁,綜、約、緯兄弟共用“係”旁,惠連、惠宣共用“惠”字,靈佑、靈運共用“靈”字,世基、世平、世休共用“世”字,才卿、幾卿共用“卿”字,諼、誌共用“言”旁,儼、伯共用“人”旁等等。另據《南史謝莊傳》載,謝莊有“五子:揚、出、賴、宗、淪。世謂莊名子以風月景山水”,則是另外一種情況的字輩。

從這一時期謝氏家族使用字輩的情況分析,當時謝氏的字輩還不像後來那樣嚴格,還不能連貫起來成為字輩譜或字輩詩。盡管如此,這些字輩中的文化內涵仍然十分豐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甚至其中的有些內容,隻有在當時的社會心態中才能找到答案。如以用作字輩偏旁的“玉”、“糸”二字為例,它使用於謝氏的第五代和第七代,當時正處在謝氏政治地位確立前後,族中的成年人對子弟所寄予的厚望和對政治、經濟利益的渴求十分強烈,因此在字輩中也反映了這種心態。所使用的“玉”、?“係”二字,一方麵具有鮮明的經濟色彩;另一方麵,“玉”字也是用來代表貴族子弟的。如《世說新語言語》中謝玄所謂“芝蘭玉樹”和《宋書謝莊傳》中謝莊父子“藍田生玉”所指無不如此,命名者的用意顯然是希望後代如金似玉謝道韞識知精明,聰慧能辯,叔父謝安曾問她:“《毛詩》何句最佳?”答:“吉甫作頌,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安稱讚她有“雅人深致”。一次謝安召集兒女子侄講論文義,俄而大雪驟下,安問道:“白雪紛紛何所似?”安侄謝朗答:“撒鹽空中差可擬。”道韞說:“未若柳絮因風起。”安大悅。這一詠雪名句,盛為人所傳誦。

謝道韞長於詩文,劉孝標注《世說新語言語》引《婦人集》說:謝道韞有文才,所著詩、賦、誄、訟, 傳於世。她的作品據《隋書經籍誌》載有詩集兩卷,已經亡佚。《藝文類聚》保存其《登山》(又名《泰山吟》)和《擬嵇中散詠鬆》兩首詩,《全晉文》收其《論語讚》。

謝道韞的書法也為後世所稱道。唐張懷瓘《書斷》稱其書法“為其舅(指王羲之)所重”。唐人李嗣真《書後品》則稱其書法“雍容和雅,芬馥可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