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袒腹東床”就是王羲之的故事。太傅郗鑒在晉室東渡以後,派遣門人到丞相王導府中為女兒都璿提親,對王氏子弟來說,這是一個婚嬅高門的難得機會,一個個神氣端肅,扭捏作態,唯獨王羲之毫不在乎依舊袒腹而臥在東窗床上,不料郗鑒選中的就是這個“袒腹東床”的少年郎,從而為後人留下“東床快婿”的佳話。
王羲之的夫人為他生下了七子一女,一個個都成了東晉社會的名流。王羲之更以書法冠絕古今,稱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傳其衣缽,功力雖然略遜其父也頗得真諦,後世合稱“二王”。
謝道韞叔父就是“淝水之戰”中東晉政權中,措國家如盤石的謝安。晉室東渡之初,謝安與王羲之同寓居在風光明媚的會稽,遊山眺水,飲酒賦詩,放情丘壑,興寄煙霞。謝安在謝氏諸子弟中,似乎特別欣賞侄女謝道溫的聰穎與才情。有一天謝安問她:“毛詩何句最佳?”謝道溫答道:“吉甫作誦,穆如清風。”吉甫就是周朝的賢臣尹吉甫。“吉甫作誦”是指的尹吉甫寫的“丞民之詩”,這詩讚美周宣王的卿士仲山甫,幫助周宣王成就中興之治。詩,辭清句麗,傳誦不衰。謝安也不無同感,稱讚謝道溫頗有雅人深致。還有一次,在北風怒吼,雪花紛飛的寒冷冬天,一家人圍爐閑談,謝安問大家:“大雪紛紛而下,象是什麼樣子?”謝朗應聲道:“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溫接著說:“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為之擊掌讚歎,因此在心中暗下決心,一定要為她找到一個才堪匹配的好丈夫。
為侄女擇婿,最理想的對象當然是王家的兒子。最初本來頗為屬意王羲之的長子王徽之的卓爾不群。但王徽之的一件事使謝安打消了這個念頭。在一個雪夜,王徽之獨自飲酒,突然渴望會一會老朋友戴逮,於是立即泛舟刻溪,到半途意興闌珊,又立即駕舟回府。有人問起,答道:“乘興而來,興盡而去,何必見怪!”謝安認為他恐怕不是那種貫徹始終的人,因而選擇了他的弟弟王凝之。
王凝之稟性忠厚,文學造詣極深,草書隸書也寫得很好,篤信道教,行止端方。當時王羲之正擔任會稽內史的職務,全家大小都住在這個遠離戰火,風光秀美的地方。正所謂“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春暖花開的時侯,名流雅集。在一次蘭亭集會中,大家即景賦詩為文,王羲之留下著名的《蘭亭集序》,大大地感歎人生,發出“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的哀歎,這篇序文關健還在字美。據傳唐太宗將它隨葬,後來唐太宗墓被盜,就此失傳。
謝道溫嫁到王家以後,克盡婦道,溫、良、恭、儉、讓,樣樣做到,王羲之全家都認為她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媳婦。
魏晉時代,清談之風大熾,一炷香,一盞清茶,一杯醇酒,便可以海闊天空地談論不休,大家閨秀有時也參加討論,由於漢代以來儒家地位獨尊,當時男女授受不親的禮防也漸受重視,所以大家閨秀參與清談,常張設青綾幕幢以自蔽,使對談的男性客人,隻聞其聲而不見其嬌麵。
有一次丈夫的小弟弟王獻之與友人談論詩文,正處在下風,被經過的謝道溫聽到了。她躲在屏風後聽了一會,然後叫婢女告訴王獻之,她願出來為小叔子解圍,王獻之與客人異口同聲表示願意聆聽的她的高論。
謝道溫端坐在青綾幕樟之後,將王獻之的前議加以肯定,然而引經據典圍繞主題進一步發揮,立意高遠,頭頭是道,客人詞窮而甘拜下風。臨危不亂,從容不迫,理直氣壯,但然處之,常能使艱難困苦的局麵化險為夷,這種“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剛毅氣質,謝道韞是受到她叔父謝安極大的影響,謝安的臨危不懼是很有名的。肥水之戰時,他端坐家中與人下棋,前方捷報已到,也一直端坐把棋下完。晉穆帝永和三年,桓溫鎮守長江上遊,曾在藍田大敗秦兵,後又收複京師洛陽,可惜都因後繼不足而功敗垂成,留下:“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淒滄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浩歎。桓溫兵多將廣,這年他率兵入朝,當時都城沸沸揚揚,相率猜疑,都說桓溫無故入朝,不是來廢幼主,就是來誅王、謝巨族。當時謝安、王坦之都在朝為官,奉朝命赴新亭迎接桓溫,百官隨行出都,個個惶驚不已。桓溫在新亭大陳兵衛,延見朝士,百官惟恐得罪,都隻敢向桓溫遙拜。謝安這時是吏部尚書,從容走到桓溫麵前,謝安見到帳後羅列甲士,坐定後即對桓溫說:“諸侯有道,守在四鄰,明公何須帳後置甲士乎?”桓溫隻好答道:“恐有猝變,不得不然。”於是揮退甲士,掬誠歡談多時,方才動身,同入建康。
謝道溫深受叔父謝安的熏陶,在不久之後的會稽城破時,就表現出臨危不亂的豪雄氣勢,贏得一致稱讚。
王凝之在謝安的保薦下,曾出任過江州刺史、左將軍,一直作到主管一郡軍政大權的會稽內史。
一年,海盜起家的匪首孫恩率眾攻打會稽,書呆子氣十足而又相信道教的王凝之居然不加設防,相信道祖必能庇佑一郡生靈,每天閉門默禱,第二天對諸將佐說:“我已請得道祖允諾,派遣天兵天將相助,城池可保無虞,賊兵一定會自取滅亡。”這樣,由於毫無防備,賊兵長驅直入,王凝之及諸子都被賊兵殺害,謝道韞舉措鎮定,命令婢仆執刀仗劍,組成一支小小的突擊隊伍,乘亂突圍出城,她橫刀在手,乘肩輿而出,來到大街,賊兵如潮水般湧來,終於成為賊兵的俘虜,謝道韞抱著小外孫被送到孫恩的麵前,孫恩看到這個剛剛三歲的小孩兒,以為是王氏子孫,即命令左右將他殺死。謝道韞厲聲說:“事在王門,何關他族?此小兒是外孫劉濤,如必欲加誅,寧先殺我!”孫恩早聽說謝道韞的才名,及見她義正辭嚴,毫不為眼前的態勢而有畏懼之意,不免大為心折,於是改容相待,不但不殺她的小外孫,而且命屬下為善加保護,送她安返故居。從此謝道韞寡居會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