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來曆
春節又稱“過年”,是我國民間最盛大、最熱鬧、最古老的傳統節日。
原始社會時,就有對“年”的不同叫法。據古書記載:唐虞叫做“載”,這是萬象更新的意思。夏代叫“歲”是表示新年一至,春天就來了。商代叫“祀”是表示四時已盡,該編入史冊的時候了。直到周代才開始叫“年”。“年”的基本概念大概是從新石器時代初期開始的。我們祖先都是莊稼人,他們以農、林、牧、副、漁業為生。因此,古代關於“年”的概念初義來自農業,古文上有“年,穀熟也”的說法,以穀熟為一年。又:“年”字原是“稔(rěn忍)”字的初文,是穀熟豐稔的意思。《穀梁傳·宣公十六年》中說:“五穀皆熟為有年。”“五穀大熟為大有年”。所謂“有年”就是好收成。“大有年”就是大豐收。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實豐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字也是穀穗成熟的樣子。穀禾都是一年一熟,引伸一下,就把年作為歲名,“稔”樣子。穀禾都是一年一熟,引伸一下,就把年作為歲名,“稔”的初文就變成了“年”。可見,“年”原是預祝豐收喜慶的日子。為慶祝豐收和迎接新的一年開始,人們就在“立春”前後的舊曆年正月初一歡聚在一起“過年”。祖居我國台灣省的高山族人,曾把粟(穀類)的收獲當作“年”,即從這次收獲粟到下次收獲粟為一年。在牧區,“年”又與牧草的生長聯係在一起,就是草原上的牧草一枯一榮為一年。以漁業為生的民族,他們的“年”則與捕獵對象的活動規律有關。可見,關於“年”的最初概念,都是和人類生產勞動的周期性,都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周期性的客觀反映。
據《詩經》記載,每到農曆新年農民喝“春酒”祝“改歲”,盡情歡樂,慶祝一年的豐收。到了晉朝,還增添了放爆竹的節目,即燃起堆堆烈火,將竹子放在火裏燒,發出劈劈啪啪的爆炸聲,使節日氣氛更濃。到了清朝,放爆竹,張燈結彩,送舊迎新的活動更加熱鬧了。清代潘榮升《帝京歲時記勝》中記載:“除夕之夜,子夜初交,門外寶炬爭輝、玉坷競響……聞爆竹聲如擊浪轟雷,遍於朝野,徹夜無停。”民間把過春節叫做“過年”,有一段古老的傳說,盡管它帶有迷信的色彩,但聽起來十分有趣。
相傳在太古的時候,有一種凶惡的怪獸,長著血盆大口,凶殘無比,人們稱之為“年”,每隔365天,晚上,“年”就要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因此人們都要熄滅燈火,避災躲亂。一次,這個妖怪到了一家門口,恰巧這家人穿著紅衣,點了一堆竹子取暖,先是一個小孩不小心,把一個盆子碰落在地下,“口當啷”一聲把妖怪嚇了一跳。緊接著燃燒的竹子又“啪啪”地幾聲爆響,“年”因怕響,怕紅,怕火而嚇得掉頭逃竄。這家人取得勝利,便興高采烈地相互道喜。
此後,每逢年末歲首,人們就敲鑼打鼓燃放爆竹來驅邪消災,祈望五穀豐登,人畜興旺,謂之“過年”。這樣,年複一年,逐漸演化為每逢過年,人們相互拜年,表示慶賀。同時,用貼紅對聯來代替穿大紅衣服,用點旺火,放鞭炮來代替爆竹等風俗也次第出現。這種傳說,現代人聽起來感到荒誕是很自然的,因為這種傳說是洪荒時代創造誕生的。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古代,山野荒涼,人們愚昧,遠古流下來的故事,就不能不帶著濃厚的迷信色彩,隨著人們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那些帶迷信色彩的陋俗被逐漸淘汰,而一些富有積極意義的習俗,至今仍在民間盛行。
春節古時也稱“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殷商時,以月圓缺一次為一月,初一為朔,十五為望。每年的開始從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到了漢武帝時,由於“觀象授時”的經驗越來越豐富,司馬遷創造了《太初曆》,確定了正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新年。
此後,農曆年的習俗就一直流傳下來。
春節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民諺雲:“二四掃房屋,二七、二八貼花花。”就是說,每臨春節,從臘月二十四開始,家家戶戶,開展一次衛生大掃除,清洗家具,拆被洗褥,糊壁裱牆,農家還要仔細地掃除天花板及四壁的灰塵,幹幹淨淨迎接新春。不過近年來,許多農民大都在臘月二十六到二十八掃塵,也許是為了使春節時能夠保持新鮮幹淨。掃塵的習俗,由來已久。“帚”字已見於甲骨文。陝西出土的商周朝銅器上,就有“子持帚作灑掃形”的銘文。可見,人們在幾千年以前就用掃帚掃除了。《禮記》中,有“凡內外,雞初鳴,……灑掃室堂及庭”的記事,這說明,人們在很早以前就知道汙穢、塵沫與傳播疾病有關。周書《秘奧造宅經》中就有“溝渠通浚,屋宇潔淨,無穢氣,不生瘟疫”的記載。有人認為,早在堯舜時代,我國人民就有了“掃年”(古代把春節大掃除稱為“掃年”)的習俗。《呂覽注》稱:
“歲除日,擊鼓驅癘疫鬼,謂之逐除。”後來,逐漸演變為年終的衛生大掃除了。到唐代,“掃年”之風盛行。據宋人吳自牧《夢梁錄》記載:“十二月盡……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以祈新歲之安。”掃塵之風俗,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愛清潔,講衛生的傳統。
春節剪紙
剪紙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之一,因為大多數是貼在窗戶上,所以也叫“窗花”。它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剪(刻)彩色紙而成的裝飾性藝術小品。每逢新春佳節,當你漫步在空氣清新的農村,你就會看到家家戶戶用色紙剪成各種花草,動物或人物故事的窗花,掛箋,貼在窗戶、門上,氣氛煥然一新,洋溢著喜慶和歡樂的節日氣氛。剪紙在農村還被普遍地用作鞋花、枕花、孩子的帽花、肚兜花、大人的袖花、圍裙花的花樣。剪紙還用作刺繡、陶瓷、印染、雕花、皮影等工藝裝飾的底樣。不過,近年來,我國廣大農村,尤其是城市剪紙已不多。大多數都從市場上買各式各樣的掛貼貼在門上或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