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貼年畫
年畫是我國民間繪畫藝術中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
新春佳節,家家戶戶在居室牆上貼上幾張年畫,更能增加節日的氣氛。年畫是伴隨著我國農曆春節送舊迎新活動而產生的。早在堯舜時期年畫就出現了,時至今日,春節還保持貼年畫的傳統。
年畫來源於“門神”。它是由古時的門神畫演變而來的。關於“門神”的來曆還有一個傳說。南朝梁宗懍所著《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之門神”。到了唐代,便由將軍秦叔寶、胡敬德出來代替假設中的神荼、鬱壘子。據《三教搜神大全》稱:“戶神,唐秦叔寶、胡敬德二將軍也。”用意是消災納福,鎮妖辟邪。明朝吳承恩著《西遊記》裏講述了這個故事:有一次唐太宗得了病,夜裏做夢聽見鬼叫,無法安寢。第二天,太宗便把此事告訴了諸位大臣。
大將秦叔寶向太宗請求說,自己願同胡敬德全副披掛,持鐧仗劍,把守宮門。太宗應允了他。這一夜,唐太宗果然睡得很好。
唐太宗為了以後睡覺都能安寧,又不忍心叫兩位老將夜夜守在宮門,便命畫工畫了秦、胡二人的像,懸掛在宮門的旁邊。久而久之,上行下效,兩人就成了“門神”。可見“門神”與門畫是有密切聯係的。民間還有將鍾馗作為門神貼於門首的傳說。鍾馗之為門神,看來也是“刻畫效象,冀以禦凶”。
上海鄭曼陀把日曆和年畫合二為一,製成“日曆牌”年畫和掛曆年畫,至今風靡全國。解放後,新年畫在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多以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勞動生產、建設四化等為題材,反映現實生活。目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年畫已可用不同的先進方法印刷。形式多種多樣,題材廣泛,風格不一。
其形式有中條、屏條、掛簽、鬥方、窗頂、灶畫、喜幅等數十種。其題材有山水花鳥、戲曲人物、民間傳說等,而且風格各異:北京西北一帶的年畫,以粗曠、蒼勁聞名;天津“楊柳青”年畫,以細巧、典雅而著稱;山東濰坊的楊家埠和蘇州的桃花塢年畫,則以粗壯,樸實見長;漳州年畫,黑底粉印,絢麗多姿,濃麗凝重,獨具一格;佛山年畫,紅底黑版,細潤柔和,色彩繽紛,別饒風趣。此外,還有四川的錦竹、廣西柳州等地的年畫,都具有獨特的風采。現在,年畫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廣大美術工作者根據推陳出新的方針,對年畫進行了改革創新,創作出不少具有強烈現代氣息和濃厚生活情趣的新年畫。
春節放鞭炮
每當除夕之夜,不管是繁華的城市,還是僻靜的山村,無論是霓虹燈閃耀的鬧市還是小巷深處,劈劈叭叭的爆竹聲,一束束焰火淩空而起,有的如天女散花,有的像孔雀開屏,爭相怒放,節日的夜空飾若仙境,為人們增添無窮歡樂。放爆竹、焰火過春節,在我國源遠流長,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古人焚竹發聲,名曰“爆竹”。《通俗編俳優》說:“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年,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爆竹的原意在於驚憚和驅逐惡鬼。《荊楚歲時記》中記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惡鬼。”《神異經》雲:“西方山中有鬼焉,長尺餘,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熱,名曰山魈。以竹著火中,火撲嘩有聲,而山魈驚憚。後人遂象其聲,以火藥為之。”這當然是迷信的說法。相傳,到了初唐年間,一些地方天災連年,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便在小竹筒內裝上硝,導以爆炸,以硝煙驅散山嵐瘴氣,減退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的雛形。到1300年前,火藥發明後,人們用紙造的筒子代替了竹子,並用麻莖把爆竹編成串,稱為“編炮”,因聲音清脆如鞭響,也叫“鞭炮”。宋代,已有除夕出售鞭炮於開封府街頭的記載(《東京夢華錄》),在全國各地也有了專門生產爆竹的作坊。最初的紙卷爆竹,響一下就完了,後來發展為各種花炮。南宋孟元堯撰寫的《東京夢華錄》一書中說:除夕“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由此可見,這時放爆竹的意義,已不隻是驅逐“山鬼”了。老百姓用爆竹接“財神”“迎灶王”,想討個吉利,作為“爆發”的象征。
貼春聯
每到大年三十,無論城鄉,家家戶戶門上都要張貼紅色春聯,為節日增添色彩。它以工整、對稱、簡潔、精巧的文字描寫時代背景,抒發美好的願望,是我國獨創的一種富有民族文學色彩的娛樂活動。春聯,又稱對聯、門對、對子、春貼,它起源於古人的“桃符”和“門貼”。清代富察敦崇所寫的《燕京歲時記·春聯》中載:“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桃符”和“門貼”年年更換,歲歲變新。到了五代,後蜀的孟昶,特別喜歡“桃符”,也就開始在桃木條上題寫聯語。有一次,他命翰林學士辛寅遜題寫桃符板時,覺得辛的詞句欠佳,便親自寫了一封聯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