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中國節日(1)(3 / 3)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據考證,這便是我國最早的一副合格的春聯。但這春聯仍寫在桃木板上,被稱為“桃符對句”。到了宋代,春節貼春聯已成民間的習慣。不僅春節貼,平時逢吉日喜事,都在門上、建築物的楹柱上張貼。因此,又叫“楹聯”。然而,正式命名為春聯,也就是用紅紙寫春聯,乃始於明太祖。據說明太祖十分喜歡春聯。他不但除夕傳旨,門上須加春聯,還經常向大臣們賜貼春聯,並微服出巡,到民間觀賞春聯。陳雲瞻《簪雲樓雜話》記:

“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之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明太祖)微行出觀。”帝王的提倡,使春聯日盛。此後貼春聯便作為一種習俗,流傳至今。

拜年

春節期間,我國民間有“拜年”的傳統習俗。柴萼的《梵天廬叢錄》稱:“男女依次拜長輩,主者牽幼出謁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拜年,在我國由來已久。相傳,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長著血盆大口,紅眼睛,綠頭發,異常凶猛,人們叫它“年”。每逢臘月三十晚,它便出來挨家挨戶地蠶食人類。

人們隻好把肉食放在門外,然後關上大門,躲在家裏,直到初一早上人們開門見了麵,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沒被年吃掉。於是拜年之風綿綿相傳。到了宋代,上層統治階級和士大夫感到互相登門拜年,耗費時日,便用名帖相互投賀。如今的拜年,是人們相互走訪祝賀節日,表示辭舊迎新的一種形式,也是人們利用節假日,交流思想,聯絡感情,增強團結的一種手段,它蘊含著親友之間,同誌之間團結和睦的良好願望。

春聯趣談

唐伯虎是明代有名的才子,有一次,某商號請他寫春聯,他先寫了一副頗為典雅的,老板看不懂,求他再寫,他遂寫道:“門前生意,好比六月蚊蟲,隊進隊出;櫃裏銅錢,要像冬天虱子,越捉越多。”此聯全用俗語,於是主人大悅。

過年貼春聯,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對聯的起源就始於春聯。一般認為,最早的一副對聯是五代時蜀主孟昶寫的那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就是港台乃至國外華人社會,在過年時也忘不了弄副春聯貼在家門口。美國舊金山華人社會,春聯也非常盛行,比如,中華會館的春聯是:中流砥柱,華國文章。舊金山華人社會的春聯還以酒家為多,比如楓林小館的春聯是:楓色極天人共醉,林深香徑月來尋。

傳說明成祖朱棣於某年元宵微服出遊,遇一秀才,談得頗投機。朱棣出上聯試他才情,秀才立答下聯。如下:燈明月明,燈月長明,大明一統;君樂民樂,君民同樂,永樂萬年。“永樂”是明成祖的年號,朱棣大樂,遂賜他為狀元。

少數民族的春節俗趣

春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漢族人民歡度春節有貼春聯、放鞭炮、拜新年、鬧花燈等習俗;而我國少數民族也都有各具特色的春節習俗,說來十分有趣。

白族:過新年時,常用整株的大竹子,在竹節裏裝上火藥。

點燃後發著響聲,崩到天空十多丈高。人們歡呼聲、掌聲不絕。

壯族:在春節期間舉行有趣的“拋繡球”活動。青年男女分成兩排。相互拋擲,接不住就算失敗,以紀念品贈送對方。

侗族:新年裏盛行“打同年”。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

當“打同年”的隊伍到達時,那裏的婦女排成隊伍,用唱歌形式向對方拜年,一唱一和,十分有趣。

蒙古族:除夕之夜,人們紛紛向長輩敬“辭歲酒”。圍坐在火塘邊吃餃子、下棋、聽說書,通宵不眠。春節早晨,人們騎上駿馬去探親訪友,賓主同食全羊酒宴。

瑤族:春節這天,男女青年扮演耕作戲,以三人為一組,一人作牛,一人扶犁,一人荷鋤,逐戶表演,以示喜迎春耕。預兆豐收。

苗族:春節傳統文娛活動是蘆笙舞。由青年男女二、三十人組成蘆笙踩堂隊,豔裝華服,在幾個老人帶領下到附近各村寨拜年,跳蘆笙舞。

景頗族:春節期間,姑娘和小夥子們,換上盛裝,背上背籮。

裝上早已準備好的水酒、肉、菜、米,到半山腰“公房”裏去集體歡度節日,白天蕩秋千和射擊比賽。晚上圍在篝火周圍唱歌、跳舞。

黎族:春節期間,各村青年彙集成隊,高高興興地集體上山狩獵。每次狩獵到的飛禽走獸,歸全村男女老少共享。

滿族:春節時,滿族群眾興高采烈地將買回的掛旗貼出,紅旗人貼紅掛旗,黃旗人貼黃掛旗,藍旗人貼藍掛旗,白旗人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豔。象征一年吉祥開端。

拉祜族:初一晨雞一啼,男女青年衝出家門,爭先恐後地奔到泉邊去接新水,他們認為一年之始的泉水最新最純,吃了能消災滅病,延年益壽。上午人們帶上粑粑,桂肉和酒類等禮品,走親戚拜年,互相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