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族:年初一時,佘族人民要全家拜“盤古祖圖”。年長的人向全家講述祖宗的曆史傳說。每隔三年還要舉行隆重儀式,祭祀“盤古祖圖”,以表對祖宗的熱愛和忠誠。
仫佬族:從正月初一到十五,青年男女彙集到村頭或山坡唱歌、談情說愛,稱作“走坡”。青年人以歌為媒來尋找心上人。
我國春節習俗之最
最早的“年”字古代《穀梁傳·宣公十六年》載:“五穀大熟為大有年”,“大有年”即大豐收之年。在兩漢以前,“年”字意為五穀豐收,這便是“年”字的來曆和原意。
最早的爆竹春節爆竹之俗,始起於漢代,當時沒有火藥,就用火燒竹子發出的劈啪之聲,作為愉悅、慶祝的音響,“爆竹”之名即來源於此。《通俗篇·俳優》有載:“古時爆竹,皆以真竹火爆之。”最早的春節相傳我國原始社會時就已有“臘祭”之說,臘盡春來,人們殺豬宰羊祭祀上天與祖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到了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此俗便一直流傳下來並逐漸形成春節。《爾雅》一書對春節有這樣的說法:“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從中可以足見“春節”由來之早。
最早的年畫年畫起源於古時的門神畫。東漢蔡邕《獨斷》有記,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神荼”、“鬱壘”神像的習俗,到宋代演變為木板年畫。我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的《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圖》。
最早的春聯春聯的雛形是古代的桃符,戰國時每逢過年,人們用桃木板刻上傳說中的鎮妖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懸掛於門旁,用於壓邪,謂之“桃符”,故後人就以“桃符”作為春聯的別稱。據《宋史·蜀世家》記載:公元934年,五代後蜀主盂昶在桃木板上揮毫自題:“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曆史上最早見諸文字的春聯。
閩南台灣春節習俗
考閩南和台灣民間都把春節叫做“新正”、寓意新正歲首,萬物更新。
閩南的春節,多隨古俗,往往是從冬至便拉開了序幕。在古代,除日(年三十)和除夕不在年終,而是在冬至的前一日。那時的二十四節氣,也是以冬至為首的。
古人稱“冬至”為“短至”,《禮記》的“月令”篇中記載:“仲冬之月,日短至”。
因此閩南民間有“冬至陽生,萬物蘇醒”之源。台灣民俗諺語也有“冬至小過年,唔返無祖宗”,意思是說,每年冬至是家人團聚的節日。即冬節。
在閩南,每逢冬節都要全家團聚,歡樂飲宴。冬節這一天一定要吃“湯丸”,以示合家團圓之意。在台灣,冬至日要祭拜祖先,由家長介紹祖家的根源,說明祖先是來自福建某地,到現在已經幾代人,排行第幾,以便子孫後代尋根認祖。
除夕守歲,相傳始於南北朝時期。梁朝的徐君倩就寫過《共內人坐守歲》的詩。唐代大詩人杜甫的《杜住宅守歲》詩雲:“守餐阿戎家,椒盤已須花。盍簪喧櫪馬,列炬散林鴉。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每當年三十中午,家家祭祖,祭後便食。晚上全家團聚進餐之後,大人還要分給孩子壓歲錢。八點鍾後,各家皆在大門口備好柴草焚“火”,一時火光照耀,殊為大觀,別有情趣。這一習俗據民間傳說,當年元軍入閩後,三戶人家要養一個元兵,調理不周,則受鞭笞棒打,民眾因不堪欺壓,在除夕晚上,舉火為號,驅殺元兵,以後世代相傳,除夕都燒火以示紀念。除夕夜年輕人還要守歲到深夜,意在為長輩守壽。
大年初一,人們黎明即起,家家燃放鞭炮,叫做“開正”。早餐吃甜麵線,寓意生活甜蜜,健康長壽,然後便走家串戶,四處拜年。如果有人上門來拜年,主人會拿出糖果、蜜餞、泡甜茶,請客人“吃甜”。
初一這天,有許多禁忌:不吃稀飯,以防“出門遇雨”;不掃地板,以防“財氣外泄”;不動刀鋸,以防“流血事件”;不打罵孩子,不能打破碗碟,以免“不祥之禍”,等等。
初二“請女婿”;初三祭亡靈;初四為“接神日”,家家要擺上牲禮品以迎天上回來的諸神,祈求眾神保佑合家平安;初五是開工吉日;初七據說是人類誕生的日子,要吃五穀蔬菜精製的“七寶湯”,稱為“七元”;初八合家團圓,故稱“完全”;初九“天公生”。接著便準備鬧無宵了。
香港逢過年“關門大吉”
香港的節日如此之多,且逢節必過,不會影響社會的日常運作嗎?
若你是這般想的,那就是杞人憂天了。
剖析香港社會的製度結構,除政府各部門為“皇家工”之外,其餘一應機構,無論大到資產過億、員工逾萬的大集團、大公司,抑或小到既做老板又做夥計的小生意人,全都是私營性質。故此,雇傭之間雖有勞工法例,但在不違反法例的前提下,不同性質的企業或公司就有不同形式的節假日製度。於是既有“聖誕節”放假二三天多則一個星期的好事情,又有春節明明規定放假3天,可實際上大多數市民年廿八就開始放假,起碼休到初八、初九才上班,更有甚者過了“元宵”才姍姍返回開工。
香港這種少節製甚至無節製的過節,依筆者看,既有利也有弊,利在於各行其政、各施各法,不無方便;弊的是節假連休給社會造成壓力。如春節,比平日多十倍八倍的人湧回內地,徒添海關邊檢工作量,而香港街頭在春節期間卻呈現無限蕭條,馬路上空蕩蕩,摣車的根本不用擔心停錯車位而遭警察抄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