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香港店鋪、街市等服務行業,更是早早“關門大吉”,除了公共交通仍保持一定限度的服務。
名士名流除夕夜
除夕之夜是令人難忘的,古今中外,多少名人名流、誌士仁人,據己之誌趣和愛好,以不同方式情有獨鍾地度過除夕:
在總結中過除夕--唐代詩人賈島,利用除夕守歲的時候總結一年的創作。他取一年之作置案上,祝曰:“此為終年苦心也。”示來年筆耕豐收。
在感歎中過除夕--南宋嘉定二年,陸遊在除夕寫下了他一生中最後一首千古絕唱《示兒》:“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在獄中吟詩過除夕--傑出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囚獄中,在除夕之夜吟道:“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無複屠蘇酒,挑燈夜未央。”在筆耕中過除夕--蘇東坡寫下《守歲》詩,詠道:“努力盡今日,少年猶可誇!”在抄錄碑帖中過除夕--魯迅先生的除夕之夜是這樣度過的:“專心致誌地抄錄碑帖,殊無換歲之感”。他把一年來寫的日記、手稿整理包好,或吟詩贈友,或致信同仁;或仔細地回憶過去一年中做了多少工作,有沒有虛度光陰,還有什麼打算。
在聚義革命中過除夕--1904年除夕,二十多位革命誌士以除夕聚餐為名,正式召開了“華興會”成立大會,推舉黃興為會長,宋教仁等為副會長。提出“驅除韃虜,恢複中華”的革命口號。
在海洋上度過除夕--明朝著名航海家鄭和為打通我國與海外的經商渠道,前後曾七下西洋,總計達28年。因此,鄭和一生中有24個除夕是在海上度過的。可謂世界曆史上在海上過年的名人之最。
在實驗室中過除夕--生物學家巴甫洛夫,在一個除夕夜,他的未婚妻和朋友們到他家去做客,可他一頭鑽進實驗室忘記了一切。後來,朋友們都陸續走了,未婚妻立在門外的雪地裏等他,除夕鍾聲響了12下,新的一年開始了,巴甫洛夫才從實驗室出來。
在計算數據中過除夕--科學家愛迪生,有一年除夕夜,他的妻子忙碌了一天,為他準備好最愛吃的年糕,和他一塊共度節日盛夜。可愛迪生為了計算一個燈泡的容積數據,在實驗室一直工作到雄雞報曉。當聽到鞭炮聲時他才恍然想起是除夕之夜,但此刻已是新年的清晨了。
清宮春節的“萬壽燈”
農曆正月初一,是我國傳統的“春節”。慶賀春節,是我國數千年來的習俗,不僅民間這樣,“九五之尊”的帝王之家也不例外。每年年終臘月,新年將至之時,紫禁城內熱鬧非凡,為迎接新春佳節的到來,宮內要舉行許多相應的活動,其中在乾清宮安設萬壽燈便是一項重要的內容。
據載,乾清官內設置的萬壽燈是以綾錦製成的八角形的宮燈,寶蓋流蘇,泥字金書。掛燈的燈竿以楠木雕成盤龍形狀。竿頂橫出八隻,挑竿下有雕花支棖。立柱頂端安一雲紋托,托上有圓亭,內裝轉軸,橫向懸掛八幅仙人畫,微風吹動,仙人自動旋轉。在八根挑竿的盡端,各雕一木質仙人,竿下懸掛萬壽寶聯,共八幅,兩側合為十六幅,每幅俱繡金字聯句。天色一晚,高懸的萬壽燈在夜幕的襯托下瑩瑩發光,照亮整個乾清宮。
安置在乾清宮丹墀上下的萬壽燈、天燈,要一直懸掛到新年的二月初三日方才撤出,稱為“出燈”。
關於乾清宮內懸掛萬壽燈的盛況,清代乾隆皇帝《天燈、萬壽燈》詩裏明顯地反映出來:
“金龍護柱長數丈,四柱撐如巨靈掌。彩燈左右列丹墀,萬壽燈明丹升上。全年臘月二十四,縛架懸燈聲擾攘。百夫舉柱齊用力,一一都聽銅鑼響。燈上聯書細金字,憔聖歲歲登豐穰。瑤宮樂事與民同,從識太平真有象。”曆經幾個世紀的風雨滄桑,天燈、萬壽燈都已湮沒在滾滾的曆史風塵中。如今,惟有那四方青白石須彌式石燈座還安置在乾清官丹墀的上下東西兩側,供人們觀賞、憑吊。
壓歲錢的由來
每逢每年的除夕之夜,長輩們都要給小孩子壓歲錢,代表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願孩子在新的一年裏健康吉利。
那麼,過春節時為什麼要給孩子壓歲錢呢?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裏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就會發燒,講囈語,幾天後熱退病去,聰明的孩子就變成了癡呆瘋癲的傻子。
在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晚上,他倆怕祟來害孩子,就逗孩子玩,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讓孩子拆開包上,包上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著的八枚銅錢順手便放在了孩子的枕頭邊。夫妻倆挨著孩子不敢合眼,怕祟來害孩子。半夜裏,一陣巨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迸裂出一道金光,祟嚇得急忙縮回手,尖叫著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於是,大家都照此法去做,果然祟未敢再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在暗中幫助孩子嚇退祟,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風”諧音,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為“壓歲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