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除夕
除夕守歲是我國人民傳統風俗。古代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常以“守歲”為題材賦詩,給後人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除夕詩。如唐太宗在《守歲》中寫道:“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明代才子文徵明,在他25歲那年除夕,揮毫賦詩,一方麵感歎:“二十五年如水去,人生消得幾番除。”另一方麵又在勉勵自己:“人家除夕正忙時,我自挑燈揀舊詩。莫笑書生太迂腐,一年功夫是文詞。”奮進惜時之意溢於詩行之間。
除夕守歲,辭舊迎新,更讓人充滿希望。北宋文學家蘇軾的《守歲》就表達了這種希望:“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修麟半已沒,去意誰能遮?況欲係其尾,雖勒知奈何!……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日,少年猶可誇。”詩人把飛逝的時光比作鑽人洞穴的長蛇,到除夕,猶如露出尾巴在外,想捉也捉不住了。但雖如此,作者仍勉勵自己,“努力盡今日,少年猶可誇”。
如今,每年除夕,萬家團圓,少了文人多愁善感,多了平安歡樂。我們也不妨追憶過去的一年,展望新的一年,賦出一首奮進的詩,那是多麼令人愜意啊!
守歲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春節在古代詩人的筆下,留下了許多廣為傳誦的詩句,如今品賞起來,仍然十分真切感人。
除夕之夜。家家戶戶點起明亮的臘燭,男女老少歡聚在一起守歲,蘇軾詩:“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歌嘩。”將除夕守歲的情景,歡聚守歲的形態刻劃得淋漓盡致。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磋跎,努力盡今日,少年猶可誇。”這是大詩人蘇東坡有名的《守歲》詩,詩中可以看出,詩人在此強烈哀歎時光飛逝,人生短暫。今讀起來,仍能醒世警人。其中的“恐”字,份量很重,反映了作者對社會的積極態度。
“今夜今宵盡,明年明日催,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氣色雲中改,雲顏暗裏催,風光人不覺,已入後園梅。”這是唐代神童詩人史青寫的“守歲”詩。詩中兩個“催”字,透露了作者自覺時間緊迫,不能苟活的進取精神。
說起這首詩,還有一則有趣的故事。史青少年時,上奏唐朝的玄宗皇帝:曹植七步作詩,我要比曹植更強,可以五步作詩。唐玄宗遂以“守歲”為題,令史青作詩,史青果然在五步之內將詩作成,在場的人無不驚訝!
“相邀守歲阿鹹家,蠟炬傳紅映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今夜借年華。”這是唐代詩人徐振起寫的“守歲”詩,詩中的“偏從”與蘇東坡的“恐”字,有異曲同工之妙。
“天地風雪盡,乾坤氣象和,曆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楊柳芳容樨,鬆篁老態多,屠蘇成醉飲,歡笑白雲窩。”這是明朝詩人葉閧的“春節”詩,形象確切地概括了春節歡快的總基調,表現了詩人辭舊迎新、憧憬未來之情。
林則徐的除夕詩
清政府在英國武力威逼下,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
條約中那些割地、賠款等恥辱性條文,引起了林則徐對祖國安危的極大憂慮,就在這年的除夕,他滿懷憂憤地寫下4首《壬寅除夕書懷》詩,其中的第三首是這樣寫的:“流光代謝歲應徂,天亦無心判莞橘。裂碎肝腸憐爆竹,借棲門戶笑桃符。新緣幡勝如爭春,晚節冰柯也不孤。正是中原薪膽日,誰能高枕醉屠蘇?”這首低吟當哭、蕩氣回腸的除夕詩,反映了林則徐在流放中對祖國前途的無限憂慮之情。正如他在這首詩的末尾兩句所表達的那樣:
正是中國臥薪嚐膽、發憤圖強以雪國恥的時候,誰還能高枕無憂地飲酒作樂和歡度佳節呢?
嵌滿“春”字的《春詞》
《鄭板橋軼事》記載,一天,鄭板橋應邀與幾位秀才一起春遊,興之所至,邊欣賞春花美景,邊吟成一首嵌滿“春”字的《春詞》:“春風,春暖,春日,春長,春山蒼蒼,春水漾漾。春蔭蔭,春濃濃,滿園春花開放。
門庭春柳碧翠,階前春草芬芳。春魚遊遍春水,春鳥啼遍春堂。春色好,春光旺,幾枝春杏點春光。春風吹落枝頭露,春雨濕透春海棠。又隻見幾個農人笑開口:‘春短,春長,趁此春日遲遲,開上幾畝春荒,種上幾畝春苗,真乃大家春忙。’春日去觀春景,忙煞幾位春娘,頭插幾枝春花,身穿一套春裳,兜兜的春菜,籃裏挎的春桑。遊春閑散春悶,懷春懶回閨房。郊外觀不盡陽春煙景,又隻見一個春女,上下巧樣的春裝。滿麵淡淡的春色,渾身處處春香,春身斜倚春閨,春眼盼著春郎。盼春不見春歸,思春反被春傷。春心結成春疾,春疾還得春方。滿懷春恨綿綿,拭淚春眼雙雙。總不如撇下這回春心,今春過了來春至,再把春心腹內藏。大家裏裝上一壺春酒,唱上幾句春曲,順口春聲春腔。滿目羨慕功名,忘卻了窗下念文章,不料二月仲春鹿鳴,全不念平地春雷聲響亮。”由於技巧嫻熟,所嵌70個“春”字自然流暢,不但無“重複”之病,而且生動、新穎,另有一番情趣。
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