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中國節日(4)(3 / 3)

中秋吃月餅中秋佳節,我國城鄉乃至海外僑胞,均有吃月餅的習俗。這也是中秋節的習俗特色。“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民歌)。每逢中秋佳節,吃月餅同時能夠知道月餅的產生和襲沿,講上一段給家人聽聽,一定會給節日增添氣氛。

月餅,在很早以前叫小餅或甜餅。它原來是祭祀月神的供品之一。“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不過,唐宋時期的月餅隻是像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北宋詩人蘇東坡曾有:“小餅如舞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那時的小餅與現代的酥皮月餅很相似。到了明代《西湖遊覽誌餘》有了對月餅的描述:“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明《酌中誌》說:“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如有剩月餅,仍收整於幹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分用之,曰團圓餅也。”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更多了。《燕京歲時記·月餅》敘述:

“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至供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兔之形。”不過,在我國民間關於月餅的傳說,卻來自元朝。據說,在元朝末期蒙古族貴族統治者殘酷地壓迫、剝削和奴役人民,而又怕人民起來造反,老百姓家裏不準有金屬器具,就連菜刀也是幾戶人共一把,引起人們的強烈不滿和反抗。當時的農民領袖朱元璋組織農民起來反抗,為了傳遞秘密通知,在月餅裏夾一張字條,約定農曆八月十五為起義時間,到中秋之夜,家家掰開月餅,看到傳單就一起動手,造反起義,推翻了元朝的統治。

從此,每到中秋節,人們都要吃月餅,用以紀念這一人民群眾的鬥爭節日。

中秋習俗有奇趣

農曆八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在中秋節,除人們熟知的把酒賞月,分食月餅等習俗外,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奇趣。

走月圖水鄉蘇州,中秋之夜姑娘們身穿時髦的衣服,在明月清輝裏,三五成群,走街串巷,拜親訪友,以寓月圓人亦圓之意,形成一幅韻味別致的“走月圖”。

跳月亮雲南阿細族在中秋之夜,一個個束腰披紗的姑娘和頭纏布帶的小夥子都滿懷激情在月亮下載歌載舞,初戀男女在月光下對歌表達愛慕之情。

踏月色廣西侗族在中秋晚上,各山寨的蘆笙歌舞隊踏著月色賽歌賽舞。寂靜的山林中樂聲震耳,歌聲四起,舞姿婆娑,盡情歡樂。

偷月果湖南侗族姑娘打著花傘,借著月光摘瓜采果,希望月宮仙女為她們牽紅線,托月作媒。若能摘到一個並蒂瓜果,就預示著兩人相親相愛,結百年之好。

靜聽月在東北流傳著聽月習俗,中秋之夜,皓月當空,全家人圍坐一起,靜聽玉兔搗藥、嫦娥起舞之聲,一直持續到天明。

祭月娘居住在黑龍江的赫哲族,每逢中秋都要用葡萄、梨等禮物祭月。相傳赫哲人曾有一名姑娘因受不了婆婆虐侍而到江邊向月亮求援,最後到了月亮上。祭月活動寄托著人們對那位月娘的思念之情。

拜月禮雲南傣族地區和廣東潮州一些地方,每逢中秋之夜,置一方桌,上設瓜果餅食等供果,候月亮東升時,輪流跪拜,行完“拜月禮”,然後圍坐在一起吃餅賞月,直到夜色闌珊。

求月老廣東東莞一帶,人們認為,中秋之夜是月老與少男少女作媒的時辰,未娶妻室的男子三五成群地等到三更時分在月下燒香燃燭,乞求月老為其牽紅線。

唱月餅山東一些地方中秋之晚,家家戶戶做月餅。當明月初升,每家都把做好的月餅放在麥秸編成的圓墊上,讓孩子們端到街上唱“唱月餅,賽月餅,來年更盼好年景!”孩子們一邊唱一邊互相品嚐。

辦歌墟廣西中秋有辦歌墟的風俗。相傳廣西某地有個老者有三個女兒,求親人多,約定對歌的時間正好中秋節。故每到中秋,廣西都要辦歇墟,青年男女互相對歌,互訴衷情。

吃鍋菜我國一些侗族聚居地,中秋之夜在明月下煮一大鍋沒鹽的菜,大家一起圍著吃,一起歡度中秋,據說為了紀念一位傳說中的廚師。

舞草龍安徽一些農村,中秋節晚上孩子們利用稻草紮成的長龍,外麵糊上色紙,插滿蠟燭,敲鑼打鼓,舞著草龍,走街串巷。

堆寶塔江西贛南的兒童每逢中秋,用磚和瓦堆成六層寶塔,中間空。並在旁邊安置小桌一張,上供水果月餅。到晚間塔內塔外點上燈燭,燦爛的燈光與天上明月爭輝。

中秋賞明

月詠月詩更美“月到中秋分外明”。月亮,以其皎潔光輝,娟秀姿影,曾激起多少詩人的靈感,並發出萬千詩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