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子還由華僑遠傳國外,成為中華傳統的象征之一。
掛艾枝民諺:“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人們把掛艾和菖蒲作為端午節的重要內容之一。端午節是我國民間傳統的衛生節,每到這一天,人們就要灑掃庭院,清腐除塵,采艾蒿懸於戶上,並用艾葉、菖蒲、大蒜燒水洗臉、洗澡和噴灑房屋前後、牆根角落。據民間傳說,這樣可以避邪禦鬼,確保全家平安,老幼康健,祛病消災。
喝雄黃酒舊時,每逢端午節家人團聚時,愛喝杯雄黃酒,以示慶賀。
我國民間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說,古人以為辰屬龍,辰時正是群龍行雨之時,故在端午節早晨設雄黃以飲祈雨,希望有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有的地方在端午清晨,人們還喜歡把雄黃酒或雄黃水灑在屋子裏外,塗在小孩耳鼻、頭額和麵頰上,以避除毒蟲、蚊蠅叮咬、驅散瘟疫毒氣。其實,雄黃酒雖有以上功效,卻是嚴禁亂服用的,因為雄黃酒內服後,被體內器官吸收,可導致中毒。而且發現有較強的致癌物質,即使小劑量服食,對肝髒也有害。
各地端午風俗談掛鍾馗像在陝西南部與四川交界的一些地方,端午這天,流傳掛鍾馗像的習俗。傳說鍾馗是能打鬼的神,把鍾馗畫像貼在門上,可以驅除邪崇。
掛蒜頭、石榴花端午期間,掛菖蒲艾蒿,這已是南北城鄉的習俗,可在江西、安徽相鄰的部分地方,端午這天,家家門前懸掛蒜頭,有的掛石榴花“趕鬼除菌”。蒜的氣味辛烈;石榴花五月盛開,是“天中的五端”之一。
迎鬼船江西南邊的部分地方,流傳迎鬼船的習俗。因為這一帶水淺,不能進行龍舟賽;故在五月初五這天,用紙紮成旱船,帶著登高、遊街,謂之“迎鬼船”。
滾雞蛋東北端午節清晨,長者要將煮熟的雞蛋,在小孩子肚皮上來回滾動,爾後去殼讓小孩子吃下,據說這樣可以免除肚子痛。
破火眼南京城鄉,都有“端午破火眼”的習俗。這天早上,家家戶戶在一碗清水裏放少量雄黃,丟進兩枚銅錢,全家用此來洗眼,據說此舉可防眼病。
剪彩葫蘆福建部分地方,端午有“剪彩葫蘆”的習俗,各家用彩紙剪成葫蘆狀,倒貼於門,意將“毒氣倒出之意”,“午後取而棄之”。
佩香囊江南部分地方,有“佩香囊”的習俗,內裝香料,賜給戀人,表示忠貞之心。
賜香扇長江下遊部分地方,流傳著端午賜扇習俗,未婚青年男子,在送“羰陽禮”的同時,要送最寶貴的扇子給情人,過去的是羽毛扇,現在花樣較多,有綢扇、羽絨疊扇、檀香扇等。
中秋節
中秋節的來曆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民間傳統的節日--中秋節。在我國古代,人們把農曆每季的三個月和每月的三個十天,分別稱為孟、仲、季。因為農曆八月十五既居秋的正中,所以稱“仲秋”。
“仲”即居中的意思,而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又居“仲秋”之中,故稱為“仲秋節”或“中秋節”。這時因為月色倍明於常時,所以,又稱為“月夕”。我們知道,月亮本身是不會發光的天體,它是靠反射太陽光並不斷地發生有規律的形體變化,而被人們注意和看重的。當月球背向太陽的一麵轉向地球時,我們就看不見,這就是陰曆初一,稱為“朔”。當月球被太陽照亮的一半轉向地球時,我們便看見了圓月,這就是陰曆十五,稱為“望”。
中秋節正當秋分,太陽差不多是直射到月亮朝地球的一麵,月亮看起來顯得又圓又亮。“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之夜,獨在異鄉旅居的人,自然會想到家人的團聚,所以,中秋節也叫“團圓節”。
不過,漢代的秋節定在立秋之日。
這天,王者出獵,以所獲祭宗廟,叫做驅之祭。到了唐時,各種類書中備載四時十二節令,單單沒有中秋故事。可見唐以前還不以中秋為節。而在宋人的筆記之中,中秋的記載就屢見不鮮了。宋代的中秋節,“貴家結錦台榭,民間爭占酒樓”,就是貧窮的市民,也“解衣市酒,勉強迎歡”。這天晚上,“閭裏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從此,中秋節成為我國一個大節日。
關於月亮的神話,如嫦娥、吳剛的傳說,在上古就已產生。以後,人們漸漸地把月亮和中秋月結合在一起,出現了唐明皇中秋遊月宮等故事,唐詩中也有了“八月中秋月正圓”,“平分秋色一輪滿”等詩句。
人們把世間的悲歡離合,與月亮的陰晴圓缺聯係在一起,圓而無缺的中秋月,成為親人團聚的象征。
不僅如此,人們還製出圓如明月的月餅,作為祭月的供品。
中秋賞月以往,我國民間祭月、賞月的風俗很多。據唐人《玩月詩》序言中記載:冬天寒冷,不宜於戶外賞月;夏季,天空常有浮雲,月色的光輝被遮住;隻有秋高氣爽的中秋,才是賞月的好時機。每到中秋佳節這一天,夜慕降臨,玉兔東升,千家萬戶便在庭院、樓台、地坪擺起月餅、瓜果、毛豆枝、雞冠花、芋頭、花生、蘿卜、藕等禮品祭月。待到月兒當空,一家人還在清澈的月光下賞月敘談,分享祭月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