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開展豐富多彩體育活動的習俗。杜甫寫有“十年蹴鞠將雛遠,萬裏秋千習俗同”的詩句;《天元天寶遺事》中還有清明節舉行鬥雞、打球等比賽的記載。
《夢梁錄》中還說,清明之日,“又有龍舟可觀,都人不論貧富,傾城而出,雖東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上述拔河、蹴鞠、打球、鬥雞、蕩秋千、放風箏、賽龍舟等體育活動,可見在當時已開展得相當普遍了。
六是清明淘井的習俗。人們認為,清明淘井,可使水清明。
這倒是個講衛生的好習慣。
端午節
端午節的來曆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端”即事物的邊緣或開始的意思;“午”是十二地支之一,由於“五”與“午”同音,這樣五月五日就作為“端午節”了,又因為“午月”和“午日”兩個“午”字重複,所以又叫“重午”。古人常把“午時”當作“陽辰”,於是端午又謂“端陽”。到了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宋景為討好皇帝,避諱“五”字,將端五正式改為“端午”。
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民間有吃粽子、劃龍船等習俗,在民間傳說中,普遍認為這與紀念屈原有關。相傳戰國的時候,楚國著名愛國詩人屈原,看到楚國屢遭秦國的侵略,人民痛苦不堪,他站在楚國人民的立場上,為使國家免於覆亡,堅決主張聯合齊國,對抗秦國。楚懷王不接受屈原大夫聯齊抗秦的主張,被張儀騙到秦國軟禁,逼他割地獻城。楚王又羞又悔,憂慮成疾,不久便死於秦國。這消息傳到楚國,忠貞的屈原悲憤欲絕,上書新即位的頃襄王,望其近忠遠奸,選將練兵為懷王報仇。誰知頃襄王寵信奸佞,將屈原削職流放。秦國一看時機成熟,便於公元前278年,出兵攻下楚國的郢都。楚國失地千裏,百姓屍橫遍野。
屈原眼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而自己救國無望,美好的理想化為泡影,心如刀割,在極端憂鬱、悲憤、絕望、滿懷熱情不得舒展的情況下,於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投汩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當地漁民聞訊迅速駕舟趕來打撈,可總不見屈大夫的身影。百姓為了避免屈原屍體被江裏的魚龍所傷,便紛紛把粽子、鹹蛋投入江中喂魚龍。一個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裏,說要藥暈魚龍。一會,水麵果真浮起一條暈龍,龍須上還沾有一片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剝了皮,抽了筋,解除心頭之恨。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不敢傷害像屈原一樣心靈貞潔的孩子們。
賽龍舟端午節賽龍舟是我國一項曆史悠久的水上競技活動。據《事物原始·端陽》記載:賽龍舟“起於越王勾踐”。聞一多先生考證:古代吳越民為表示他們“龍子”的身份,籍以鞏固自身的被保護權,所以有斷發紋身的習俗。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劃著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上作競渡的遊戲,給圖騰神,也給自己取樂。每到端午時節,尤其是在南國水鄉,都有龍舟競渡的盛會,它富有蓬勃向上的競技精神。
在汩羅江畔,每年端午都隆重舉行競渡儀式。人們穿著新裝,扶老攜幼,先到屈子廟朝拜,還抬著龍頭祭廟;祭畢才開始龍舟競渡。是時,群龍一齊下水,一聲炮響,船似箭發,兩岸歡呼,鞭炮齊鳴,真是熱鬧非凡。
吃粽子端午時節,家家戶戶吃粽子。粽子又稱“角黍”,“筒粽”。
角黍是因粽子形狀有棱有角,內裹糯米而得名;筒棕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
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在魏晉時代已經盛行。西晉人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中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也有類似記載:“俗作粽。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桐葉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還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物相饋送。”到了唐宋時代,粽子已成為節日和民間四季出現於市場的美味食品。唐代詩人鄭穀“諸鬧漁歌響,風和角黍香”的詩句,反映了當時吃粽子之普遍。唐明皇吃了一種“九子粽”之後也讚不絕口,“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古城長安有專門製作經營粽子的店,且技藝也相當高。當時粽子餡已有多種果仁,其味比隻有黍米好多了。到了宋代,市場上有“巧粽”出售。還有“艾香粽子”,是用艾葉浸米做的。陸遊的“盤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將簪艾一枝”指的就是“艾香粽子”。明弘治年間,用蘆葉裹粽子。粽餡也多了,有蜜糖、豆沙、豬肉、鬆仁、棗子、胡桃等等。到了乾隆年間,林蘭癡《邗上三百吟》中有“火腿粽子”一條。這種粽子流傳至今。
時至今日,粽子經過千百年來的發展,品種越來越豐富多彩。從用米上看,大體可分為三類:一是純米粽子,陝西人叫“蜂蜜涼粽子”;二是有餡的粽子,即依不同地區的習俗,有豆沙、棗泥、芝麻等餡心;三是夾果粽子,一般以棗、栗、柿、銀杏等分別與糯米包裹而成。粽子還有南北之分。江南粽以寧波,蘇州等地的最負盛名,其餡心多為豆沙、棗泥、鹹肉、火腿、油脂等。北方以北京江米小棗棕子為佳,其餡心以小棗果脯等最為常見。各地粽子有三角、四角、枕頭形的,還有形若小寶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