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外國節日(1)(1 / 3)

新年是日本最熱鬧的一個節日,休息時間也最長,他們稱為“正月休假”。古時候,日本和中國一樣,很重視陰曆年,後來日本改用陽曆,元旦就成為最隆重的新年。年前家家都要在門前搭門鬆。這一習俗是平安時代從唐朝傳入的。當時中國把鬆樹奉為公爵,視作吉祥樹木。所以它在日本,還有迎神之意。不少人家的門楣上,還要緣用“裹白”編織物、桔子、草繩和白紙串等物。據說,鬆竹代表長青不老;桔子是橙色的,在這種情況下讀音和“代代”相同,象征代代興旺;草繩,日本人稱“注連繩”,多掛於神殿、神門、祭場之上,有敬神招財之意;“裹白”是一種長白色葉子的植物,表示純潔無瑕;白紙串則意味著淨化與避邪。

另外,人們還常以龍蝦作裝飾品,他們認為龍蝦象個彎腰駝背的老人,象征全家人長命富貴。

年前另一件大事就是準備具有日本特色的新年食品,其中最主要的是年糕和“雜煮”。年糕在日文裏寫作“餅”,是一種象征著幸運的吉慶食品。出於重視,日本人做年糕要選擇好日子。他們通常在“晦日”(十二月三十日)做,如果這天沒空,就會在二十八日做好。二十九日是絕對不能做的,因為“九”字與“苦”字發音相同,這一天做的年糕便會是帶來痛苦的“苦餅”。新年菜肴中最重要的是“禦節料理”和“雜煮”。“禦節料理”其實是些煮牛蒡、魚子、沙丁魚幹、海帶卷、甘薯泥和栗子作的甜團子等極普通的食物。之所以用這些簡單卻又有象征意義的食品作節日菜肴,是出於求吉利的心理。雜煮年糕、山芋、紅蘿卜、青菜等燴於一鍋,其意更為豐富。這些原料多是敬神的供品,又供多人食用,所以有同吃神仙之物的意思。這種菜還意味著快樂,其中的幾片小蘿卜表示家庭成員關係密切、和睦;小青芋有清除邪念的魔力等。

除夕夜,全家團圓,吃過年夜飯後即圍坐守歲。夜半十二點,著名寺廟的鍾聲通過電視台傳送到全國。鍾鳴一百零八次,據說這鍾聲可以驅走一百零八個魔鬼。在鍾聲餘音嫋嫋之中,人們互致新年祝願,並一起就座,“番頭”(一家之主)坐上席,兩旁是家眷。“番頭”先取出扇子,發表祝詞,接著大家一起說祝詞,然後分吃年糕,飲“神酒”--屠蘇酒。

日本人新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初詣”,即趕到神社或寺廟去作一年的第一次參拜,以祈求新的一年有個好的運氣。祈禱時,要往殿前設置的箱子裏扔點錢,算是向神佛捐香資,祈禱畢,人們往往花錢抽個神簽,還可以買個“神矢”,讓神明保佑自己平安度過這一年。

從初一開始,下屬對上司、親戚朋友及街坊同事之間便互相拜年,來來往往,十分忙碌。他們稱之為“年始巡訪”,並稱元月頭三天為“三賀日”,元月為“睦月”。各戶都置簽名簿及鉛筆於戶外,賀客留下姓名或插名片於薄間,表示來過。也有人去拜年時,準備許多條毛巾,上麵寫上自己的名字,每到一家就送上一條。

互送賀年片,也是日本新年的一大特色。日本是世界上發送賀年片最多的一個國家。日本郵局遞送賀年片的方法很特別。他們把年前所有的賀年片都集中在元旦那天送到收件人家中。

新年那天,人們坐在“蹋蹋咪”上欣賞那來自各方的各式各樣的賀年片,憶往迎新,實在是一種特殊的享受。賀年片起源於中國,但日本有一種中國沒有的習慣,就是有親屬去世者不收發賀年片。這一習俗來自佛教。佛教主張服喪期間不去娛樂場所、不大聲喧嘩、不設宴席,而以寂靜的心情和默默的行動祝願故人冥福。

元月四日各機關、企業開始辦公。這天就稱作“仕事始”。各官署、公司均備有簡單的酒菜,同事間相互舉杯慶賀,女職員均穿上鮮豔服裝,爭妍鬥麗,人們整天都沉浸在歡樂之中。

朝鮮新年在朝鮮稱為元日,時間在陰曆正月初一。節日前夕,家家要灑掃庭院,張貼對聯、年畫,製做歲饌(年飯)和歲裝(元日穿的新裝)。元日清晨,男女老少穿上新裝,先舉行“茶禮”(即“祭禮”),祭祀祖先,接著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以歲饌相謝。

親友們互相祝福。這些習俗與我國頗為相似,但他們還有兩個特有的活動。其一是“送鬼”:年前紮好一個稻草人,把一些錢塞在裏麵,大年初一淩晨即把它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魔鬼,迎來吉星。其二是“燒發”:他們平常把梳頭時掉落的頭發都積存在梳妝盒內,元日傍晚,即將這些頭發燒於門外,以此避邪驅瘟,祈求四季平安。

節日期間,人們還愛吃一種“藥飯”。這種飯先將糯米稍稍蒸一蒸,然後拌入蜂蜜、栗、棗、鬆子、油、醬等,再蒸後即可食。因早先視蜜為藥,故名之曰“藥飯”。這種飯,也用於待客和祭祖。據說吃這種飯可使日子過得豐富而甜蜜。

越南早先,越南人的新年是不固定的,有時一個月一個月地輪流,有時又因喜好而定。如人們喜歡黑色時,新年就定在一月;偏愛白色時,就選在十二月;崇尚紅色時,十一月又成了新年的伊始。後來我國太陰曆傳入越南,才逐漸把農曆正月初一作為一年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