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外國節日(1)(2 / 3)

越南各民族慶祝春節的活動豐富多采、各具特色。埃地族最熱鬧的是除夕聯歡活動。這一天,除了聚會歡宴以外,還有各種精彩的競技表演。如“射弩箭”:比賽時,靶子根據射者技術高低而定,可以是一棵樹、一根草、一片葉子,也可以是一個拋起的瓶子、一隻奔逃的雞,最精彩的是在距離射者二三十米遠的地方固定一把匕首,弩弦一響,迎麵飛來的弩箭往往就會被匕首的鋒刃一剖兩半。又如“頂杵”:一個身體魁梧的青年,緊握一根舂米的木杵上場邀請夥伴比試。賽者各握木杵一端,用力相推,以前進者為勝。先是一對一,繼而可一對二,一對三。如三個人還推不過一個人,那勝者就被認為是村寨中最有力氣的人。晚上,人們圍著篝火載歌載舞,徹夜不眠。第二天清晨,以“標牛”的舞蹈把喜慶活動推到沸點:青年們一手挽盾牌,一手持標槍,跳著舞向一頭拴在幡杵下的雄牛刺去。隨著鼓聲愈益激越,舞蹈動作愈益迅猛,直到把牛刺死。這項活動要求在日出前完成。

京族人春節最喜好的是趕廟會。廟會上,五裏八鄉的長龍隊、獅子隊爭相競技,場麵十分熱烈。人們還進行猜謎、對歌、一隻手捉泥鰍等許多遊戲,其中最有趣的是婦女的煮飯遊戲。

她們先比賽跑步取水、點火、舂米,然後用同樣的水、柴和米比賽誰先把飯煮熟。這種比賽有時在水上進行,那就更有意思了:賽者先比賽吃甘蔗,看誰吃得快、嘬得幹,然後用甘蔗渣作燃料燒飯。做飯時,還要同時照料一個孩子,看守一隻青蛙,不能讓它跳到水裏。這樣,誰最先把飯做熟,誰將被認為是這一年裏最吉利的人。

柬埔寨以釋迦牟尼誕生為紀元,每年佛曆五月,公曆四月十四日至十六日為新年。新年期間,所有寺院都懸掛著佛教的五色旗幟和白色的鱷魚像旗。人們穿著節日盛裝,熙熙攘攘地到寺院朝拜,並在長老們的指點下,在寺院周圍築起五個或七個沙丘,以此預祝五穀豐登,人丁興旺。

緬甸緬甸欽族的新年在公曆十月間,有些地區稱之為“跨朵節”。“跨朵節”原來是一種宗教儀式。舉行儀式期間,祭司們灑水焚香祭祀善神,祈求神靈保佑全村老幼吉慶平安。後來,逐漸演變為新年。欽族人認為,節日期間,隻有全村歡聚一堂,熱熱鬧鬧地過一個大團圓節,在新的一年裏才可能身心愉快,萬事如意。因而,每到過節時,全村寨家家戶戶都會慷慨地盡其所有,把自家的米、豆、雞、豬、牛、米酒等貢獻出來,供集體享用。男人們紮彩樓和敲鑼打鼓,女人們則承擔做飯擺宴和招待客人的任務。歡宴完畢,全體村民,尤其是青年男女,要攜手歌舞,熱鬧通宵。克倫族的新年在緬曆十月初一。在這一天,他們把自己收獲的豆、米穀、蔬菜、果品等東西做成美味佳肴,拜敬父母。然後,邀請親友來家裏聚餐。同時,他們把一年的糧食儲存到糧倉裏,並為這一年死去的人進行火葬,以告慰亡靈。

泰國泰國人在新年時通常舉行規模盛大的“賽象大會”。內容有人象拔河、跑象拾物、象跨人身、象足球賽、古代象陣表演等。

新加坡農曆除夕夜,孩子們都有守歲的習慣,一般要到午夜家長們祭畢神靈、祖先,放了鞭炮後才去睡覺。春節的第一天是小輩給長輩拜年的一天,也是孩子們的“紅包”日,他們將從長輩那裏拿到“紅包”--壓歲錢。過年時,人們愛吃油炸糯米和紅糖做成的甜年糕。大街和鄉村裏,都有社團組成的舞獅、舞龍隊作精彩表演。

新加坡人很多,他們有著諸多獨特的習俗。除夕夜,他們認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全家吃團圓飯,散居的家庭各成員都要設法回家團聚。孩子們一定要守歲,因為那樣會延長他們的壽命。出於對幸運、富裕、和平和長壽的向往,他們在新年期間有著種種的吉祥比喻和禁忌。往往在賀年片上畫一盤蘋果、畫一池荷花和遊動的金魚,因為蘋果有和平之意,荷花既意味著和平,又有出於汙泥而不染的高潔,魚則因和漢語的“餘”同音而成為富裕、吉利的象征。

因此,他們在新年也特別講究吃魚,而且把魚和蔬菜分別盛在圓碟子裏,放調料攪拌時,一定要做著向上攪調的姿勢,象征著事業的上升、發財和幸運。鑒於幸福之道四要素中“幸運”最未可知,他們多數人家中都貼一個紅色金底的“福”字,賀年片上也常常印著振翅飛翔的蝙蝠。家中要懸掛紅色小旗,以表示自己的信念。他們還習慣在春節期間吃桔子,其源在桔是“吉利”的吉的諧音。另外,大年初一,掃帚必須都收藏起來,絕對不許掃地,否則好運氣就會被掃掉。

菲律賓新年定在十二月底的一天。因為他們的愛國詩人、民族英雄何塞·黎薩爾為創導獨立運動而在這一天就義。所以這一天也稱為“英雄日”。這天,馬路上彩樓林立,各地的群眾沿街歌舞遊行,鼓樂喧天。節日活動要持續六、七天。

印度尼西亞新年期間,人們穿著節日新裝訪親問友,互致節日問候,並借此機會反思過去一年的言行,檢討自己的過錯,請求對方諒解,互祝進步。巴厘島上的新年活動持續10天。新年前兩周,當地居民紛紛忙於用染了色的大米做成兩米長的柱子,供“上帝”享用,過完節,人們把柱子取回吃掉。據說,“上帝”會因為親眼見了這些柱子而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