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新年的時間在公曆三月中旬。除夕前,家家戶戶門前都張貼上各種精美的圖畫。從元旦淩晨開始到午夜為止,有些地區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年。元旦這天,人們早早地提著精製的小燈,拿著紅粉包,出門去給老人和親友拜年。見了麵,道了喜,就互相把紅粉塗在額頭上。年輕人則喜歡把紅墨水裝進水槍裏,射到親友們身上,表示新年紅火、吉利。新年的前五天,各地都演出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改編的戲劇,史詩中英雄角色的扮演者要與紙紮的巨人“作戰”,用點著火的箭射中它。一旦紙紮巨人著火燒毀,觀眾便高興地歡呼起來。
有趣的是,印度有些地方過年不但不慶祝,反而相抱大哭,據說是感歎歲月易逝,人生短暫。有些地方則在新年期間進行比武格鬥,勝利者一舉揚名,成為姑娘們追逐的對象。
巴基斯坦新年在公曆3月中旬。這一天,人們手拿紅粉包出門,見了親友,道過新喜,便互相將紅粉塗在額上;年輕人則把紅墨水裝進水槍裏,射到親友身上,表示新年大吉大利,抬頭見喜。
尼泊爾新年在每年四月,也稱光明節。每逢節日,人們要沐浴,穿上節日盛裝。載有神像的花車在街上巡邏,接受人們朝拜。神像的腳邊放著國王的寶劍。人們盡情歡樂,整整一周享用美酒佳肴,婦女則要恭恭敬敬地為客人斟酒上菜,並唱歌助興。節日期間,一些年輕婦女見了帶水罐的男人便繞道而行。
阿富汗新年來臨,人們互相登門道賀,說聲“薩拉姆”(祝福之意)。政府為了進行綠化,鼓勵發展畜牧業,曾特別將阿富汗新年這一天定為農民節,在首都和各省市中心舉辦植樹和良種牲畜展覽比賽,優勝者可獲獎金和獎品。在阿富汗北部牧區,每逢新年,人們就舉行緊張激烈的搶山羊比賽。比賽分兩隊進行,先把獵物扔進得分圈誰就為優勝者。
不丹這一天,人們舉行大規模的驅鬼避邪活動。寺院的喇嘛,一個個都裝扮成“大神”:或是麵目醜惡的牛頭,或是奇形怪狀的鳥獸,一麵到處遊行,一麵誦經跳舞。他們堅信,這樣可以給人們帶來平安和幸福。
伊朗伊朗的諾魯茲節(春節),在伊朗曆元月一日至十三日(相當於公曆三月二十一日至四月初)這段時間。它是伊朗人兩千多年來的傳統節日。“跳火堆”是節日的一項主要內容,所以“諾魯茲”也叫“跳火節”。跳火堆在一年最後一個星期三的晚上舉行,故俗稱“跳火的星期三”。
夜幕降臨後,人們紛紛來到室外,聚集在幹柴旁。隨著火光的升起,男女老幼一個接一個地跳火堆。小夥子們騰空飛躍,姑娘們步態輕盈。一、二歲的嬰兒也由媽媽抱著跳過,四、五歲的則由爸爸挾著一“飛”而過。最活躍的要算七、八歲的孩子們了,他們就象小鬆鼠一樣在火堆上跳來跳去。人們不斷向火裏加柴。跳呀,笑呀,口裏還不斷地重複一句話:“你給我紅潤,我還你蠟黃!”希望自己臘黃的臉紅潤起來,似有消災祛病、辭舊迎新之意。跳火堆的來曆據說和伊朗古代的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有關。該教認為新舊年的分界線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個星期二的正午時分,星期三是新年的第一天,這天晚間便點起火堆進行慶祝。後來,這個習俗也被羅馬人、阿美尼亞人和土耳其人所仿效。
跳火堆結束後,少女們披著麵紗,三三兩兩,一邊敲著小銀勺,一邊哼著小曲,結伴到左鄰右舍索取糖果,名曰“討吉利”。他們還在隱蔽處聽路人說話,以聽到的第一句話來卜算一年的吉凶。除夕夜全家歡聚,吃“團圓飯”。桌上放著古蘭經、伊斯蘭教什葉派鼻祖阿黑的畫像,及象征光明、誠摯、前程似錦的鏡子、蠟燭、彩蛋和金魚,飯菜很豐盛,但必須擺上豆苗或麥苗、蘋果、醋、蒜、香料、麥芽糖和金銀幣等七樣東西,它們象征著生機勃勃、碩果累累、生活充滿甜蜜。蒜表示驅除惡魔,金銀幣表示招財進寶。這七樣東西波斯語名稱的第一個字母都是“S”,稱為“哈夫特辛”。初一到初三,人們走親訪友賀年。正月十三的郊遊是“諾魯茲”的最後一項活動。伊朗人認為“十三”是個不吉祥的數字,全家出遊踏青,以避邪惡,這一天郊外的公園綠野,遊客如雲。家家燒茶飲,烤羊肉,香味撲鼻,炊煙嫋嫋。姑娘們則遠離人群,跪在清雅幽靜的草叢中打草結,祝願覓得如意郎君,結出甜蜜幸福的愛情之果。
土耳其有些地方,習慣借宿度年端。除夕日,人們吃過午飯把家裏收拾停當後,便攜兒帶女到預先約好的親友家去借宿,在那裏度過一年中的最初日子。
蘇丹元旦是狂歡日,舉辦各種遊戲、歌舞等文藝活動。最獨特的是,這一天必須是老年人跳舞,而青年人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