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外國節日(8)(2 / 3)

出於尋根的意識,每年的七月二十二日,這裏都要隆重慶祝“意大利節”。這天,成千上萬的意大利人簇擁著載有聖母瑪利亞塑像的大型彩車在街頭歌舞遊行。節日裏,人們還可以欣賞意大利傳統民間舞蹈,品嚐意大利獨特風味的食品。

八月聯邦德國的葡萄酒節

聯邦德國摩澤爾河畔的特裏爾,每年8月的第一個周未要舉辦傳統的葡萄酒節。摩澤爾河流域是西德十一個大的葡萄產區之一,有著釀造葡萄酒的悠久曆史,早就享有盛名。節日儀式開始,一名十分活躍的酒窖師傅在台上領頭唱歌,坐在台下的二千多名男女老少齊聲和唱,他們手挽手,左右擺動身子。唱完一支歌,大家又舉杯暢飲,飲完酒又唱歌,一個歌一杯酒。接著推舉葡萄皇後並為她加冕。各葡萄產區派出年輕美貌的姑娘進行競賽,為本地區出產葡萄酒進行宣傳。一旦葡萄皇後選出,台上台下歌聲此起彼伏,節日慶祝活動達到了高潮。節日裏,各葡萄農家臨時開設酒店,邀請至親好友暢飲,一群群旅遊者也登門品嚐,並買回價格比平時便宜的葡萄酒。同時,特裏爾的大大小小葡萄酒窖也對外開放,以供參觀。

斯裏蘭卡的大象節每年八月間,在斯裏蘭卡的康堤都要舉行曆時三至五天的大象節。

八月康堤山明水秀,氣候宜人。節日期間市區建築物披上了彩色盛裝。人們蜂擁而來,觀看大象遊行。隊伍最前的是鞭子隊,幾十人揚鞭開道,接著是各神廟組成隊伍:佛牙宮隊、那特神廟隊等。這些隊都以鼓隊先導,接著便是好幾隻披紅戴綠、珠光寶氣的大象,然後是舞蹈隊。佛牙宮大象最引人注目,他們馱著那萬人景仰的佛牙(舍利)塔。

節日晚上,整個城市燈火輝煌,萬人空巷。人們都盡早來到街頭,翹首以待那五彩繽紛的大象遊行和祭神遊行的再現。

尼泊爾的神牛節每年尼曆四月(公曆八月)間,尼泊爾人要舉行盛大的神牛節活動,連續慶祝八天。

節日來曆有兩種說法:一說人死後都要入陰曹地府見閻羅王,並視其在世間善惡決定去向:或升天,或到人間,或下地獄。而去閻羅殿的道路十分艱難,死者的靈魂隻有神牛的指引和保護才能渡過難關。故尼泊爾人敬牛如神,一說馬拉王朝時一位國王喪子,王後悲痛欲絕。為安慰王後,讓她知道每年喪子之戶何止萬千,國王下令當年喪親之戶都趕牛上街以示哀悼,從此留下了神牛節。

節日期間,尼泊爾人對牛都要以上等飼料慰問,並趕牛上街環城遊行。人們給牛披紅掛彩,在角上套上花環,吹吹打打,十分熱鬧。

澳大利亞的羊節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維多利亞、南澳大利亞和西澳大利亞等州的不少地方,每年8月14日要舉辦獨樹一幟的羊節。

澳大利亞被譽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這裏本來沒有一隻羊。十八世紀後期,歐洲移民第一次帶去29隻綿羊。由於這裏草原良好,自流井多,氣候幹燥,適於綿羊的生長和繁殖,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綿羊已達6000萬隻。羊毛遠銷國外,成為澳大利亞最主要的出口商品。目前澳大利亞綿羊數居世界第一位,近幾年約有一億三千萬隻左右。

羊節早晨,牧羊人燃放鞭炮,向羊群講一些道喜的話。然後將它們趕到水草最豐盛的地方,任其細嚼慢咽。

日本的筷子節為了感謝筷子長年累月、一日三餐辛勤地“勞動”,據說有位名叫本田總一郎的學者提議把每年的八月四日定為“筷子節”,以保持和發揚“筷子精神”。本田總一郎的建議得到了各界人士支持和社會的認可。

如今,全世界有15億以上的人用筷。據科學家研究表明,用筷有利於人的智力發展。日本人在筷子節時要告誡人們在餐桌上用筷的禮節:一忌半途筷,用筷連吃幾種菜,二忌遊動筷,東挑西揀;三忌窺筷,持筷東張西望;四忌碎筷,用筷撕食;五忌刺筷,以筷代叉;六忌簽筷,用筷剔牙;七忌淚筷,筷頭上鹵汁如淚;八忌吮筷,用嘴舔筷;九忌敲筷,用筷敲打碗盆;十忌點筷,用筷指人。

日本的盂蘭盆節每年八月十三日--十五日的盂蘭盆節,是日本極為重要的節日之一。就民間節日而言,它可與新年比美。

節日期間,各大公司和機關團體都放假,不少人回鄉度假。節日活動各地不盡相同,不過大的原則都差不多:以十五日為中心,前期叫宵盆、迎盆,後期稱“終了”、“末端”。十三日是迎接日,這天高掛有家紋的燈籠,點燃用茅搓成的繩子上墳去請祖先回家。有的用茄子、蘿卜、土豆做一匹馬,讓祖先精靈乘坐回家。請時要向墓碑澆水,供上一些鮮花。請到家中以後,在佛壇上擺上祖先牌位、遺像,供上死者生前喜愛的果品、水等,再點上香。十五日是歡送日,人們打著燈籠將靈魂送回墳地,在墳前燒掉燈籠,口中念道,明年盆節請再回家過。如果父母當年去逝,這家這一個盂蘭盆節便叫做“初盆”,紀念要格外隆重,兒女要從外地趕回老家,祭祀父母靈魂。

盂蘭盆節起源於中國。五世紀時,“盂蘭盆經”(盂蘭盆為焚文譯音,意即“救倒懸”)中的目連救母的故事在中國極為流行。目連即目犍連,是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他生母死後極苦,如處倒懸,目連求佛救度。佛言如其於農曆七月十五日備百味飲食,供養十萬僧眾,即可解脫生母之苦。目連依照佛旨設“盂蘭盆會”,果然使母親擺脫餓鬼道。盂蘭盆會係佛教儀式,佛教徒於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緬懷祖先而舉行。六世紀前期,梁武帝時代開始仿行,此後盂蘭盆節便盛行起來,並於七世紀中葉傳入日本。先入佛門,繼而進宮廷,最後滲透到民間。至倉鐮時代與施舍餓鬼會、萬燈會結合舉辦,後又轉變為“精靈祭”,所以盂蘭盆節又稱為“祭魂節”。從江戶時代起,節日時間延長為三天,此後便成為慣例。日本改用西曆後,盂蘭盆節也由農曆七月十五日改為八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