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節日源於古代印加人把陽曆六月二十四日定為南半球的“冬至”,並在這天祭拜太陽神的慶典習俗。印第安人自古崇拜太陽,他們有諺語說:“別的民族崇拜各種不同的太陽,我們即敬奉永恒的太陽”。相傳,在古代,太陽神把金犁和種子賜給了他們。他們用金犁開墾了沉睡的大地,播下了種子,長出了五穀。從此,人們每年都舉行一次太陽祭。
七月印度的眼鏡蛇節
在印度克裏施納河上的希拉拉鎮,自古以來每年七月要舉辦傳統的眼鏡蛇節。
節日期間,人們從印度各地把捕捉到的“蛇王後”用獨特的箱子運到鎮上來歡度佳節。印度人有這個傳統看法:眼鏡蛇是慈善的蛇,並認為它從來不首先攻擊人。
希拉拉鎮的眼鏡蛇節自始至終非常熱鬧:展出五光十色的眼鏡蛇;讓眼鏡蛇在鼓樂聲中搖頭擺尾地舞蹈;交流捕蛇經驗;探討治蛇傷的妙法等等。當節日宣告結束時,人們紛紛把團在箱子裏的眼鏡蛇釋放出來,讓它自由自在地返回大自然。
按當地習俗,第二年節日時再運一批新的“慈善蛇”來。
緬甸的瓦梭節緬甸的國名全稱為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位於中南半島西北部。
緬甸的瓦梭節是在緬曆的四月中旬月圓之日(約在公曆七月的月圓日),此節又稱為“關天門節”。據佛教的傳說,在緬曆的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是佛祖釋迦牟尼“結夏安居期”。
因而,按照緬甸的風俗習慣,自瓦梭節開始便進入大齋戒期:
持續時間約三個月左右。在節日期間,人們不得進行婚嫁和遷移住所的活動。這個時間內,也正是緬甸多雨的農忙季節。
因此,緬甸的瓦梭節實際上是一個農忙節日。
印度的打夫節印度的打夫節,是做妻子揚眉吐氣的節日。平時唯夫命是從的妻子,在這天獲得打丈夫的合法權利。這個節日已有八百年的曆史。節日早晨男人們奏樂、唱歌、跳舞、遊行出村。
到下午,他們各自做好防護工作:用舊布把全身纏好,每人準備一個圓形水牛皮盾牌,隨後飲用一種藥酒,接著帶有幾分醉意,無可奈何進村挨打。男人們一來,婦女蜂擁而上把男人們包圍起來逼進“打夫圈”。男人們乖乖跪下,同時各自把盾牌舉到頭頂上。這時,婦女們舉起竹竿,無情地向圈內的男人們身上打去。男人們威風盡失,不許出聲,不許叫痛,更不準反抗。誰想逃避,就會被視為懦夫。旁觀的未婚男女都歡呼起來,妻子們便打得更有勁。但看到有哪一個男人受不住,妻子會手下留情,故幾百年來從未發生過打死丈夫的事。
西班牙的聖法文節西班牙的帕姆帕洛納地區,每年七月十三日舉辦傳統的聖法文節。
在這個節日中,人們瘋狂地飲酒,表演民間歌舞和鬥牛比賽。聖法文節成了狂歡節。
在節日活動中,鬥牛比賽最引人注目。西班牙素有“鬥牛王國”的美稱。節日這天,人們擁向鬥牛場觀看驚心動魄的搏鬥。鬥牛每場分六等進行,每等鬥一頭牛,由小牛到大牛。鬥牛開始,十幾個鬥篷手揮舞紅色鬥篷刺激公牛,接著兩名鬥牛士用長矛直刺牛背,公牛背上鮮血淋淋,變得怒不可遏;然後投槍手將三對投槍插進牛背,公牛疼痛暴跳。最後鬥牛士持劍入場,如一劍刺死公牛,鬥牛士獲最高榮譽;如三劍刺不死公牛,鬥牛士會被終生逐出鬥牛場。而這條牛治好傷後,會象神一樣供養起來。
尼泊爾的烏鴉節尼泊爾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坡,地勢北高南低。北部氣候寒冷,南部溫暖多雨。尼泊爾是個農業為主的國家。
每年七月中旬是尼泊爾別具一格的烏鴉節。尼泊爾人信仰印度教和佛教,各處均有眾多的寺廟建築群,被譽為“寺廟之國”。平時,人們看到成群的烏鴉飛來,停留在寺廟殿閣的大屋頂上,因此在尼泊爾人心目中烏鴉是吉祥如意的象征。節日這天,人們將炒米、餅幹等食品放在屋頂與院內地上,供烏鴉盡情啄食。前來過節的大嘴烏鴉、禿鼻烏鴉、白頸鴉、寒鴉、渡鴉等越來越多,主人就越高興。
墨西哥的麵包節麵包節是墨西哥米卻肯州和格雷羅州農牧民為表彰替當地人民做了好事的人而規定的節日。那一天受表彰的人被稱為“節神”。麵包節一年一度,節期在“節神”生日那天。節日期間,村莊、牧場,到處喜氣洋洋,男女老少都參加歌唱隊、舞蹈隊。舞場中央,放一排長桌,上麵擺滿了“供品”,有油炸麵包圈、傳統烤肉、玉米粽子等。盡情歌舞後,人們便開始同“節神”分享供品。最後節日活動進入高潮,開始往“節神”脖子上套麵包圈。這些特殊的麵包圈,象征著人們對“節神”的愛戴和忠誠。隨後,“節神”取下身上麵包圈,放到一個大禮品盒中,再放些巧克力糖球。由婦女代表把禮品盒送往“節神”指定的地點:“節神”最心愛的人或親朋好友那裏。
泰國的雨節每年七八月間的一天,人們都要把神像抬到無頂的圍欄中,以烈日曝曬。婆羅門教徒在神像前誦經求雨。這就是泰國一年一度的雨節。
英國的倫敦意大利節英國倫敦的克萊肯維爾區自1800年起就是意大利人聚居的地方,有“小意大利”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