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外國節日(10)(1 / 3)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公元前563年“涅”之後,遺體火化,遺骨由五個大門徒埋在地下,再在上麵修佛塔。佛祖“涅”這一年,是佛曆元年。到佛曆八世紀,老撾一些佛教徒又在皇塔原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小塔。公元1566年,老撾國王賽耶些他蒂拉以這些小塔為基礎,下令修建了一座大塔以及周圍的三十座小塔,以示對佛祖三十種恩澤的紀念。共用六年時間建成,命名為“帕舍利羅加朱拉瑪尼”,即“佛祖骨塔”之意。由於該塔是國王賜造的,故稱“塔鑾”。每逢節日,全國佛教徒來塔鑾對佛祖紀念和膜拜。

聯邦德國的狂歡節狂歡節是德意誌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的一個傳統節日。節日活動是農民用來表達抵禦惡魔、驅逐寒冬、迎接春天、慶祝豐收的願望。聯邦德國的狂歡節,從每年十一月十一日11點鍾開始,要持續兩三個月,但它的高潮是在最後一周。

狂歡節開始後,各城市和村鎮首先要推舉出“王子”和“公主”來主持各項狂歡活動。

“瘋狂的一周”主要有兩項活動:一項是化裝大遊行,一項是大型狂歡集會和舞會。化裝大遊行的隊伍裏穿的多半是古色古香的製服,還備有撒糖果和食品、小玩具的彩車。大型的狂歡集會和舞會一搞就是通宵達旦,最受人歡迎的一種節目類似我國相聲。

緬甸的點燈節緬甸的點燈節是在緬曆的八月(即公曆十一月),這時雨季結束,秋收要開始,大齋戒期也已結束。據緬甸的傳說,這時候他們崇奉的佛神下降大地,闡明經義,給人們帶來歡樂和幸福。

為了迎佛,人人換上新衣服,家家掛起紅燈,到處五彩繽紛,鞭炮聲徹夜不絕;歌舞歡騰,熱鬧非凡。青年人由於婚嫁戀愛開禁而顯得格外歡樂興奮,每戶人家燈火亮至天明。

點燈節開始的第一天晚上,人們一般要到佛寺去拜佛。點燈節期間,年輕人還要備點禮物向親友中的長輩敬拜,表示尊老的風尚;少女們還麵對著燈光輕聲地說出自己美好的祝願,祈求幸福。

美國的感恩節美國人在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要歡度感恩節。此節日源於北美英國殖民地普利茅斯。該地居民於1621年度過了困難而獲得豐收,為感謝上帝而舉辦慶祝活動。後經美國總統華盛頓、林肯、羅斯福等定為全國感謝上帝恩賜豐收之節目,遂成為全國性的傳統節日。

為歡慶感恩節,美國各地放假四天。按習俗,在節日裏,合家要團聚,吃頓團圓飯。即使散居在外的人也都要趕回家來。

節日的傳統食品是烤火雞,其烹製法是將火雞肚內填滿用核桃仁、玉米渣、香腸、洋蔥、葡萄幹碎末拌成的餡,然後刷上油用火烤,烤成後內嫩外酥,味美可口,香氣撲鼻。

印度尼西亞的祭祖節印度尼西亞以北的安達曼海上的尼科巴群島居民,每年年終要舉行傳統的祭祖節。

祭祖節由歌舞開始,以鬥豬為壓軸戲。節日前一天,人們到叢林裏捉來野豬,關在木籠裏。為了讓野豬在鬥場上顯得更凶猛,不給它吃東西,甚至讓它喝一些棕櫚酒。比賽開始,司儀把木籠門打開放出野豬,豬的後腿拴著一根很長的繩子,由格鬥士的助手拉著,以便在危急情況下把它拉住。格鬥士赤手空拳向野豬奔去,不斷地挑逗它,惹它發怒。搏鬥時間不長,一般隻有幾分鍾,但相當激烈。格鬥士直至把野豬的兩耳抓住,才宣告勝利。但有的格鬥士會失手被野豬撲倒在地而負傷。最後,不管勝負,野獵都不免宰割,作為祭祖供物。

尼日爾的霍頓戈節一年一度的霍頓戈節是尼日爾的帕爾族人民最盛大和歡樂的節日,這是慶祝牲畜豐收的節日,一般在旱季舉辦持續數天的慶祝活動。

慶祝活動第一天是牲畜大檢閱。隻見數以千計喂養得膘厚肉肥的母牛和公牛爭先恐後地通過主席台前,往往曆時一、二小時,頗為壯觀。最有趣的是羊群表演。一個羊倌率領著浩浩蕩蕩的一大群羊,羊兒們跟隨著羊倌全力奔跑,仿佛是在衝鋒陷陣。跑到主席台前,突然羊倌一聲令下,羊群立刻全部停住腳步,一動不動。這一精彩的表演贏得了觀眾們熱烈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