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9月的第一周,是這裏的第一百屆花節。慶祝活動自然比過去哪一屆都要隆重。據說全城製作了近百萬朵花,將一百零四條大街小巷全裝扮了起來,不管哪個季節、哪個地方的花都在那裏爭鮮鬥豔。有位八十二歲的老婦為這屆花節紮花竟用了四千多米長的線,紮出多少花便可想而知了。
印度的十勝節每年九、十月份印度各地要舉辦傳統的十勝節。這是印度教三大節日之一。十勝節的內容是歡慶羅摩戰勝十首魔王羅波那。它來源於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羅摩是大神毗濕奴的化身,是十東王的大兒子。他品德高尚,武藝超群,是印度人心目中的保護之神。
十勝節共慶祝十天,頭九天到處搭台演戲,從羅摩出生演起,一直到戰勝羅波那為止。第十天晚上是高潮。這天傍晚,演戲的廣場上立著十首魔王羅波那等三個巨大的麵目可憎的紙人,裏麵裝了許多鞭炮和焰火。太陽剛要落山的一霎那,帶火的弓箭從羅摩的彎弓中射出,羅波那等妖魔一聲轟響,火焰騰飛,徹底完蛋。周圍的人群歡聲雷動,經久不息。
巴西的墓隆博節每年金秋時節,巴西東北部人民總要歡慶傳統的基隆博節。“基隆博”在葡萄牙文中的意思是“逃奴堡”。十七世紀,大批非洲黑奴被販賣到巴西,他們不堪忍受非人生活而紛紛逃往叢林建立逃奴堡。後在殖民者殘酷鎮壓下,奴隸們寧死不屈而集體跳崖壯烈犧牲,在巴西曆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為了紀念不屈的黑人英烈,每年舉行紀念活動,形成基隆博節。
過節時,人們用樹木和棕桐葉搭成堡壘,接著鼓樂齊鳴,鞭炮齊放,人們扮演成黑人英烈,揮舞刀槍棍棒,殺聲陣陣,眾誌成城擊敗了殖民者。象征性的戰鬥結束,人們把備好的水果、豬肉、美酒抬到廣場中央,盡情暢飲,共享勝利歡樂。隨後跳“曲棍舞”,個個赤腳光膀,腿紮樹條,手舞棍棒,左轉右旋,前俯後仰,舞姿矯健。
聯邦德國的品酒節在聯邦德國西南部小城巴德杜爾克海姆,每年九月在這裏舉行據稱是世界最大規模之一的品酒節。
巴德劄爾克海姆地處聯邦德國最大的葡萄產地。品酒節時,人們擁進酒館,開懷暢飲。而吃飯時,大家傳遞著酒杯喝酒,據說這是當地的習俗。眾人共酒杯,以示親密意;眾人同飲酒,佳節均如意。在該城郊區有一個巨大的木製酒桶,在麵對大路一側的酒桶蓋上刻著“容量一百七十萬公升”的德文字樣,號稱是世界上最大酒桶。其實,跨進“酒桶”就發現,這是一座別具風格的二層樓酒館。在品酒節時,一百多個位置座無虛席,人們一邊品酒,一邊談笑。
埃塞俄比亞的馬斯卡爾節埃塞俄比亞的馬斯卡爾節是最熱鬧、最隆重的基督教(東正教)節日。在阿姆哈拉語中,“馬斯卡爾”意為“十字架”。據說,這個節日是基督教徒為了紀念公曆326年海倫王後找到耶穌基督的真正十字架而舉行的。
馬斯卡爾節時在每年公曆九月二十七日。這時正值雨季剛過,收割即將開始,也是鳥語花香之時。節日期間,互訪親友,而親友鄰居之間若有不和睦的,也往往趁節日互訪的機會和好起來。屆時,青年男女也喜歡在這吉慶的日子裏舉行婚禮,節日之夜,在廣場上燃起篝火,人們身著漂亮的“沙烏”,一手拿著馬斯卡爾花(一種象十字的黃色小花),一手高舉火炬,圍著篝火縱情歌舞。
十月埃塞俄比亞的迎春節
埃塞俄比亞錫達莫省的華勒莫人,每年在公曆九月底或十月初,要舉辦一個具有民族特點和傳統的迎春節日。節日要持續兩周。
節日第一天家家宰牛設宴,開懷暢飲。第二天,人們用安卡樹燒成灰塗在額前,聚集在廣場上載歌載舞,盡情歡樂迎春光。第三天,每個孩子帶一束花到親戚家,分別敬獻給這個家庭的父親和母親。晚上繼續歌舞娛樂,每個男子都要點一個火把,並把它拋到門外,以示節日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