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退,不代表不作為,而是以退為進,做一些著眼於長遠的事,通過“退”為企業長遠的“進”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為企業經營者,要懂得以退為進,學會避開對手的鋒芒。與其在競爭殘酷的空間中廝殺,不如策略性地規避競爭,在規避的過程中,發現新的空間。用創新的產品創造競爭差異性,讓消費者看到產品的獨特和不可替代,激發消費者購買的需求。
一次,在鬆下的政經課上,學生向鬆下提出了“撤退”的問題,談到鬆下的經營史,就有過數次的撤退。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不久,鬆下便接手了一家麵臨倒閉的縫紉機公司。當時,他信心十足地想讓公司死灰複燃,但由於他不善長於此方向的業務、加之競爭對手強力,自感無力抗爭,便立即撤了回來。當然,費了一番工夫以後退出來,財力、物力、人力都會有些損失,但總比繼續毫無希望地撐下去來得劃算。
鬆下最為震驚的“撤退”,是從大型電腦領域的撤退。故事還得從1964年說起。那時,鬆下在大型電腦的製造方麵投注了十幾個億日元的資金,並且已經研製了樣機,達到了實用化的程度。可是,鬆下卻毅然從此領域裏退了出來。當時的情形是,小小的日本,有包括鬆下在內的7家公司都在從事大型電腦的科研開發,而市場卻遠不是那麼樂觀。如果鬆下要繼續進行下去,勢必形成惡性競爭的局麵。與其兩敗俱傷,不如毅然放棄。經後來的事實證明,鬆下的這步棋走得很正確:直到今天,家用、小型電腦大大發展了,唯獨大型電腦卻十分冷清。
是進是退,關鍵在於分析當時的大勢,把握時機。然而,這一切都是不容易的。鬆下認為,準確地把握時機,全靠第六感覺。這並不神秘,因為這種第六感覺是經過長期的修煉得來的,是曆盡滄桑而獲得的心得。特別是對於大公司來說,更要如履薄冰,及時悟道。對此,鬆下的經營理念是經常向前輩、批發商、零售商、顧客等討教,以他們的觀點來檢驗自己的想法。
“以退為進,天空海闊”是哲學思想的兩分法在產品營銷上的實踐應用。換句更直接的話說,就是失與得的關係,是放棄與占有的關係,成敗盡在取舍之間。
那些隻盯著自己的主要競爭對手不放,采取馬拉鬆式的利潤消耗競賽的企業,最後隻會與對手兩敗俱傷。既然如此,何不學學打太極拳,借力打力、以退為進呢?硬碰硬是打,以柔克剛也是打,殊途同歸罷了。
在雙方旗鼓相當或者不如對方的市場競爭情況下,總經理要懂得“以退為進”,退一步,避其鋒芒,避免兩敗俱傷的局麵,尋找更佳的突破口,提升自身的競爭力,這樣才能以新的視角研究競爭市場、發現更有利的位置和市場、找到自己的競爭真空,在商戰中獲得成功。
經驗錦囊:
商場如戰場,有進就有退。不成功絕不罷休固然是真理,但敢於撤退才是最偉大的將軍。有一種勝利叫撤退,對企業經營來說,這是一種極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