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蔚華構建跨內地、中國香港、美國三地的新版圖,逐鹿金融之都曼哈頓。他甚至被美國新財長蓋特納比做“和巴菲特一樣重要的人”。
馬蔚華說:《聖經》有一句話,叫上帝救自救者,麵對這場嚴冬,我覺得我們不能恐懼、不能悲觀,也不能等待,進取和合作會使我們變得更安全。救企業也是銀行自救,讓我們銀行和企業相依相偎,共同度過這個寒冷的冬天。
在金融危機的冬天,他打了一係列組合拳。第一招就是招行國際化。
2008年5月30日,招行與永隆大股東簽署《買賣協議》,6月27日招行股東大會通過收購永隆議案,9月4日招行完成300億元人民幣次級債券的發行,保證交割完成後的資本充足率保持在10%之上。作為中國香港本地第四大獨立銀行,永隆銀行擁有總資產956.2億港元、總貸款438.2億港元以及總客戶存款689.2億港元。
2008年9月30日,招商銀行以193億港元(約合170億元人民幣)完成了對永隆銀行有限公司53.12%的股權收購。隨著收購正式完成,馬蔚華將出任永隆銀行董事長兼非執行董事。
與此同時,金融之都曼哈頓迎來首家中國銀行——招商銀行紐約分行,在籌備4年後正式開業。麥迪遜大街535號18樓變成了中國銀行家的辦公室。分行所在地毗鄰金融巨擘花旗銀行、摩根大通總部,招行期待比肩國際金融巨子已經眾所周知。
招行紐約分行主要麵向中美經貿往來,通過與國內各分行的聯動,拓展相關業務。該分行總經理方輝介紹說,在目前市場環境下,紐約分行將主要為中美兩國企業及金融機構提供國際結算、貿易融資、美元清算、商業信貸等業務。
美國金融市場的景象卻不像開業揭牌的氣氛一樣祥和,招行來的時機似乎不佳,但馬蔚華態度堅決:“各家銀行感受不一,但中國銀行國際化必然趨勢不變。”對於如何辦好紐約分行,馬蔚華認為,國際化就是本土化。紐約分行要麵向當地客戶,員工主要從當地招聘。他表示對紐約分行有信心。
馬蔚華對海外並購的風險也有著特別的留意,“在此紛紜多變之時出海,要比任何時候都關注風險”。隨著對永隆的收購,招行花開曼哈頓,招行兩步齊跨,金融危機不能阻擋招行和馬蔚華國際化的進程。
馬蔚華打出的第二招:為中小企業信貸,發力國內市場。
“融資難”一直是製約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也是商業銀行著力研究的重要課題。2008年,除了信貸規模受到控製等原因外,2007年的數次加息使得融資成本再度上升,中小企業尤其是小企業也再次發出“貸款越來越難”的感慨。
招商銀行小企業信貸中心推出“招商銀行——小企業信貸”金融服務品牌,其宗旨是為廣大的小企業提供“專業、快速、靈活、滿意”的服務。根據小企業的不同特點和金融服務需求,“招商銀行——小企業信貸”產品按照標準化與非標準化兩大體係進行設計與開發,為小企業量身定做成長計劃,包括“易速貸計劃”、“貿易融資計劃”、“中長期融資計劃”。
馬蔚華的第三招:注重危機文化,加強品牌建設。
注重危機文化,榮譽麵前自覺反思與自省。招商銀行的企業文化理念裏的招銀精神,第一位就是自省,招商銀行永遠要自省,永遠要看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招行要求自己理性地對待市場、理性地對待同業、理性地對待自己,這是招行一貫的理念。
2008年4月8日,招商銀行20周年行慶,馬蔚華在全行5000人的視頻會議上沒有過多地講我們過去20年的成績,而是重點講了現在招行所麵臨的危機。員工把他的報告叫做“危機報告”。得到的榮譽越多,在危機方麵認識就越深刻。
經驗錦囊:
危機來臨,要從企業自身與外部兩個方麵尋找過冬的渠道,即在積極進取的同時尋找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