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時要委婉含蓄
責過無聲勝有聲
作為老板的你,無論大小都要有一些下屬員工,而這些員工難免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當你的員工犯了一些比較嚴重的錯誤的時候,他的內心一定充滿了恐懼,他怕同事們的埋怨、上司的斥責,惶惶不可終日。如果你看到他表現出這樣的神態,那麼,此刻你完全不需要因為他的過失而去責怪他。用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策略,會更加有效。
在一座寺廟裏,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老,他手下有一個非常不聽話的小和尚。這個小和尚總是深更半夜越牆而出,早上天未亮再越牆而入。長老一直想批評這個小和尚,但苦於沒有罪證。
這一天深夜,長老在寺廟裏巡夜,在寺院的高牆邊發現一把椅子。他知道必定是那個小和尚借此越牆到寺外。於是,長老悄悄地搬走了椅子,自己就在原地守候。
午夜,外出的小和尚回來了。他爬上牆,再跳到“椅子”上。突然,他感覺“椅子”不似先前硬,軟軟的甚至有點彈性。落地後的小和尚才知道,椅子已換成了長老,小和尚嚇得倉皇離去。
在以後的日子裏,小和尚覺得度日如年,他天天都誠惶誠恐地等侯著長老對他的懲罰,但長老依舊和從前一樣,對這件事隻字未提。
小和尚覺得再也無法忍受了,他不想每天都在煎熬中度過。於是,他鼓起勇氣找到長老,誠懇地認了錯,哪知長老寬容地笑了笑,說:“不用擔心,這件事隻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還怕什麼?”
小和尚從此備受鼓舞,他收住心,再也沒有翻過牆。通過刻苦的修煉,小和尚成子寺院裏的佼佼者。若幹年後,老和尚圃寂,小和尚成了長老。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得手後,盡管美軍損失慘重,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但是在一些美國議員之中,還有為數不少的議員反對美國向日本宣戰。
當時羅斯福已經將局勢分析得十分明朗,他明白如果不趁日軍立足未穩時發動戰爭,等到將來會變得異常艱巨。同時,他也明白那些持反對態度的人的想法。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在最後階段才參戰,而且戰爭沒有在美國國土上進行,反而美國因一戰而大發其財。所以,現在美國一旦參戰,國內經濟必受影響,同時戰爭的勝負很難預料。如果戰事對美國不利,到時如何收場?
羅斯福明白這些人的憂慮,但他以政治家的眼光覺察出這些擔憂是毫無必要的,所以美國必須參戰。那麼,怎麼能表達出他對這些人的不滿和對戰爭能夠取勝的信心呢?
在一次會議上,當大家為戰還是不戰而爭論不休時,羅斯福突然要站起來,因為他雙腿殘疾,所以平常總以車代步。當他掙紮著要從車上站起來時,兩名白宮的侍從慌忙上前想幫他一把,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羅斯福憤怒地將他們推開。
於是,在眾人驚訝的目光中,羅斯福搖搖晃晃地掙紮著,從椅子上緩緩地站了起來。然後他滿臉痛苦卻倔強地堅持站著,默默地看著周圍的人,一言不發。全國的電視觀眾都看到這一畫麵,他們感動了,是呀,有什麼困難是不能克服的。於是,國會很快做出決議:對日宣戰。
有些時候,在特定的環境中,你完全可以不必說那麼多的話,語言也有蒼白的時候,以你的沉默來表達對你員工的不滿,這會讓他們感到不安,從而反省自己。通過這種毫不費力而又不傷和氣的方法來達到目的,是真正明智的選擇。
“打一巴掌”再給個“甜棗”吃
管理領域流行一句話:“打一巴掌再給個‘甜棗’吃。”意思是對部下施威,批評或者責罰,使他驚醒於自己的錯誤,待他的愧疚心平息下來,再適當地給他一點甜頭,引導他朝正確的方向走。
如果我們把領導的發威比喻為“火攻”,就可以把領導的施恩視為“水療’,但是管理員工的過程中,一味的“火攻”和“水療”都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惟有水火並進,雙管齊下,才是最好的方法。
三洋機電公司前副董事長後藤清一先生年輕的時候,曾在鬆下公司任職。某一次,因為一個小的錯誤,他惹惱了鬆下。當他進入鬆下的辦公室時,鬆下氣急敗壞地拿起一隻火鉗死命往桌子上拍擊,然後對後藤大發雷霆。後藤被罵得狗血淋頭,正欲悻悻離去,忽然聽見鬆下說道:
“等等,剛才因為我太生氣了,不小心將這火鉗弄彎了,所以麻煩你費點力,幫我弄直好嗎?”
後藤萬般無奈,隻好拿起火鉗拚命敲打,而他的心情也隨著這敲打聲逐漸歸於平穩。當他把敲直的火鉗交給鬆下時,鬆下看了看說道:“嗯,比原來的還好,你真不錯!”然後高興地笑了。
批評之後,反以題外話來稱讚對方,這是鬆下的高明之處。後藤走後,鬆下悄悄地給後藤的妻子撥通了電話,對她說:“今天你先生回家,臉色一定很難看,請你好好地照顧他!”本來,後藤在挨了鬆下的一頓臭罵之後,決定辭職不幹,但鬆下的做法,反使後藤佩服得五體投地,決心繼續效忠於他,而且要幹得更好。
無論是哪一家公司,無論大公司、小公司,當員工犯下不可原諒的錯誤時,管理者必然要對其加以斥責。然而,聰明的管理者,在痛斥部屬之後,務必不忘立即補上一句安慰或鼓勵的話語。也就是說,管理者首先用“火攻”鎮住了局麵,但是並沒有就此結束,而是接著通過“水療”把恩澤緩緩傳遞下來,以浸潤到各個員工的心中。如此,恩威並舉,令員工不得不佩服你的手段。
因為任何人在遭受管理者的斥責之後,必然垂頭喪氣,對自己的信心喪尖殆盡。心中難免會想:我在這家公司別想再往上爬了!如此所造成的結果必然是他更加自暴自棄,甚至會產生掛冠而去的念頭。
然而,此時管理者若能適時地利用一兩句溫馨的話語來鼓勵他,或在事後私下對其他部屬表示:我是看他有前途,所以才舍得罵他:當員工聽到這樣的話後,更容易認為:“原來上司也不是冷酷無情的。”他們也許會想:“好好幹仍有升職加薪的機會,努力吧,領導也許會因為我的出色表現對我另眼相看。”
美國著名企業家瑪麗?凱在《用人之道》一書中這樣說道:“決不可隻批評不表揚,這是我嚴格遵循的一個原則。你無論批評什麼表現或者批評哪個人,也得找點值得表揚的事情留在批評後。這叫做先批評,再表揚。”當然,這種方式並不是絕對的,表揚,批評的方式和尺度可以靈活掌控。
總之,有批評也要有表揚,這樣才能緩和氣氛,保證員工的積極情緒,而且員工對管理者的批評也就更加容易接受了。更重要的是批評後要給員工改過的機會。
張欣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公司不到半年。有一天,管理者將某會議所應準備的資料交給他去處理,但他忘了核對資料中的數字。當管理者帶著這份資料走入會議室之後,他才想起來,並將拷貝的資料重新看了一端,結果發現數字果然有著極大的錯誤。
他急忙打電話到會議室中,管理者接到電話,大發雷霆,把張欣狠狠地批評了一頓。張欣心想這下可完了,自己估計要被辭退了。他忐忑不安地等到會議結束,準備接受管理者辭退自己。然而,管理者竟出乎意料地說:“謝謝你提醒我,剛才總算適時幫了我一個大忙。請你以後工作務必謹慎些!”
從此以後,張欣對這位管理者愈加忠心耿馱,對工作更加認真仔細,再沒有犯過類似的錯誤。
實踐證明,剛柔相濟遠遠勝於剛柔相偏廢,如同人的身體構造,有堅硬的部分——手,腳,骨骼等,也有柔軟的部分——肌肉,軟組織等,二者有機結合,人才能靈活自如地從事各種活動。
用暗示的方法提醒對方
在別人犯了錯誤,你不得不要求對方改正,但又不可直截了當地指出時,應該采取委婉暗示的方法,這樣,既可以使對方避免尷尬,也可以說服對方更好地接受、執行你的建議。
一位企業家有一次經過一個車間時,看到幾個工人正在抽煙,而在他們頭頂上正好有一塊大招牌,上麵寫著“禁止吸煙”。企業家沒有指著那塊牌子責問那些工人:“你們不識字嗎!”他的做法是,徑直朝那些人走去,送給每人一根雪茄,說:“諸位,如果你們能到外麵去抽這些雪茄,那我真是感激不盡。”工人們羞愧地接受了他的雪茄,並表示再也不在車間內抽煙了。對這件事沒說一句指責的話,反而給他們每人一件小禮物,這種巧妙的暗示所帶來的效果遠遠強過言辭激烈的指責,因為後者隻會激發起對方頑強的逆反心理,即使他們表麵上看來是平靜地接受了。
有一次,宋太祖答應要任命張思光為司徒通史。張思光非常高興,一直引頸企望宋太祖正式任命,但是等來等去卻始終沒有下文。一天,張思光故意騎著一匹奇瘦無比的馬去晉見宋太祖。宋太祖覺得很奇怪,於是問他:“你的馬太瘦了,你一天喂它多少飼料呢?”張思光回答:“一天一石。”宋太祖又疑問道:“不少啊!為什麼每天喂一石飼料,這馬還會這麼瘦呢?”張思光趁機答道:“我是答應每天喂它一石啊!但是實際上並沒有給它吃那麼多,它當然會那麼瘦呀!”宋太祖聽出了言外之意,於是馬上下令正式任命張思光為司徒通史。
在辦事過程中,如果對方辦事的方法不符合你的要求,你不能當麵指責,這隻會造成對方對你的抵觸情緒,從而更不利於事情的解決。
樓上住的小青年加夜班回來,總是搞出很大聲響。樓下居住的老頭總是被吵醒,可又不好意思當麵提出來。後來有一天他同小青年講了一則笑話進行暗示:有個老頭晚上很難入睡,恰好樓上住了一個經常上晚班的小夥子。小夥子每天下班回家,雙腳一甩,鞋子“噔噔”兩下,重重地落在地板上,每次都將好不容易才入睡的老頭驚醒。老頭提了意見。當晚小青年下班回來,習慣地甩掉鞋子,剛甩了一隻,猛然想起樓下老人的話,便輕輕脫下第二隻鞋。第二天一早,老頭埋怨小夥說:“你一次將兩隻鞋甩下,我還可以重新入睡,你留下一隻不甩,害得我等你甩第二隻鞋等了一夜。”小夥子悟出了笑話是有所指的。
乍聽是個很好笑的笑話,但是老人家卻通過這個笑話暗示出了自己的不滿。這樣表達不滿,讓人更容易接受。
每個人都是理想主義者,都喜歡為自己做的事找個動聽的理由。事情出現了問題後,也總認為自己是對的,而別人是錯的。因此,做上司的如果想要下屬順著你的指揮棒走,就要挑起他的高貴動機。
一位心理學家在他的著作中說:“一個人去做一件事,通常有兩種原因:一種是真正的原因,另一種則是聽來很動聽的原因。”人人都明白那個真正的原因,卻又不由自主地喜歡想要那個好聽的動機。因此,要讓下屬既接受你的批評,又能收攬人心的最好辦法,就是在批評他們的同時,挑起他們的高尚動機。
在這裏,我們順便指出一下大多數上司犯過或正在犯的錯誤。很多上司在開始批評之前,都先真誠地讚美對方,然後接一句“但是”,才開始批評。例如,要改變一個下屬工作不專心的態度,我們可能會這麼說:“約翰,我們真以你為榮,你最近工作上有很大進步了。但是,假如你辦事再努力點的話,就更好了。”
在這個例子裏,約翰可能在聽到“但是”之前,感覺很高興。馬上,他會懷疑這個讚許的可信度。對他而言,這個讚許隻是要批評他失敗的一條設計好的引線而已。可信度遭到曲解,你就無法實現要改變對方工作態度的目標。
其實,隻要你把“但是”改為“而且”,問題就能輕易解決。“我們真以你為榮,約翰,你這段時期工作表現進步了,而且隻要你以後再接再厲,你的工作成績就會比別人高了。”這樣,約翰會樂意接受這種讚許,因為沒有什麼失敗的推論在後麵跟著,而他已經間接地知道自己需要改進。要批評一個人又不傷感情,不引起憎恨,那就不妨間接地,用暗示的方法提醒他注意自己的錯誤。
處理是與非,很多時候是一念間的把握。一個小小的暗示就會讓人領悟到你的意思,又何必大動幹戈地惡言相對呢?所以,善於運用一語雙關,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態度,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既表達了自己的態度又不至於讓局麵變得過於尷尬。